中专必修历史课,好!
宋立民(赤坎)
2020年已经过去60多天,除了天天惦记疫情,记录非常时期的人事、感想,笔者还整理了两篇论文,发表了40段诗文。另外,有一件事让我欣慰:一字一句通读了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15万字,读了一个月,札记两万字,觉得光阴没有浪费。
那天,拿到那本历史小册子,忽然记起上大学的日子:四年本科,中国通史课开了两年,用的是范文澜先生的大著,四大卷,每部都颇有分量。
记得刘炳善先生说翻译家的高下,举培根的《论读书》为例。说,很多人都翻译这篇,但是,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最佳:“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把历史置于首位是有道理的,因为任何民族都不容许“数典忘祖”。另一位恩师华锺彦先生也是多次强调:“中文系,做学问的基础,是治经史。”
原以为老夫看高中课本如武松吃豆芽。不料细读之后,大把问题接踵而来。例如,故乡商丘有宋襄公的墓,都知道他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是另一种说法,他与秦穆公却是被“开除”了。再如四川出土了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嵌错”是个什么东东?却原来,即便在“文景之治”的“盛世”,老百姓照样卖儿卖女,景帝之子死了照旧金缕玉衣。原来“回鹘”是维吾尔人的祖先。原来汉朝时日本“遣唐使”一次能够派来五六百人,有的留学生居留达40年之久。原来“和服”就是汉服,那么,穿着去武大看樱花不该禁止的。原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来源于后晋某节度使:“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总而言之,我们被动乱耽误的“五零后”,文化基础太薄弱,大有恶补历史的必要。
更可叹现在的中学生——笔者读的这本苏寿桐、王宏志审订的“选修本”,孩子们多半是不读的,因为以往的高考理科用不着历史,现在的改革“3+1+2模式”,理科生与一部分文科生,也宁愿选物理而不选历史。大学的中文、思政、新闻、教育等专业都很少开历史课。因此,说到论从史出、家国情怀、民族脊梁、文化自信……年轻人多半不甚了了,甚至把电视剧里的“勤政皇帝”“芈月甄嬛”当成了中国的历史,谬种流传,贻害四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2月28日,看到“教育部颁布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安排72学时”的消息,笔者直接拍手称快,借鲁迅“祝中俄文字之交”的句型以点赞。
“灭史断其根,灭教绝其后。”是时候把丢失的历史课找回来了。不然,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宇云)3月2日,赤坎区卫生健康局举办三场医疗机构恢复日常诊疗服务工作培训会,全区所有民营医疗机构负责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