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病毒擦肩而过的日子”
口述/吴川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医生卢展文
整理/本报记者欧丹丹
2020年2月4日,对于我来说,是人生中一个有着特别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我成为了吴川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志愿者队员。
下午3时许,在护士长的指导下,我穿上“战袍”:工衣、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然后与队长史康华等人去迎接首批送来的密切接触者。
在密不透风的防护套装下,不一会我全身开始冒汗,衣衫很快湿透。陌生的环境和“全副武装”的我们,难免会使部分刚入住者出现紧张情绪,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我和同事们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耐心地安抚,尤其那个4岁的小朋友,我们为了舒缓他的恐惧情绪,给他送上新颖的玩具……
下午4时许,医学观察点迎来了当天最后一个密切接触者。填写入住前信息登记时,这位吴先生告诉我,他是1月23日从武汉回来的。
武汉?!一听到这个当前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名,我心里猛然咯噔了一下,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涌上心头。可意想不到的是,我接下来一段“特殊”的经历,竟和这位吴先生息息相关。
入住次日,吴先生核酸测验呈阳性!由我来负责他的转院相关交接工作。看着他一步一步走向救护车的背影,我亦开始有点担心。
接下来的时间似乎过得很慢,我和观察点的同事们每天都“全副武装”,工作重复而繁琐:为密切接触者测体温、消毒、及时清理垃圾等。天气寒冷,为让入住者能吃上热饭菜,每次饭菜送来了我们都第一时间送过去,等他们都吃上了,我们再吃饭。
随着防控疫情工作的日渐深入,物资短缺情况也日益严峻。为了节省一套防护装备,我们可谓绞尽了脑汁:整套装备一旦穿上,整个轮班期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全力守卫好这第一道疫情防控线!
然而,意外总是让人始料不及!2月9日晚,我跟往常一样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房间,简单洗漱后就躺下休息了。但,这晚却辗转难眠,身上滚烫滚烫的,咽喉也火烧火燎地痛,连咽口水都困难。次日醒来拿起体温计一测,结果跟预感一样——我发烧了!
紧张、慌乱、无措一下子包围了我:难道我被感染了?
于是,我请了一个上午的假自我隔离观察。但一个上午的休息后,体温反而比早上更高了!这时,和我同宿舍的同事也开始发烧了,症状和我一样!这让我悬着的心更加纠结。
因为我同事前两天曾去吴的房间为他收拾过被单,亦即我俩都是已确诊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发烧时间刚好在3~7天……
当天下午6点半,我和同事依然高烧不退,头痛咽喉痛症状也在加重,最后,双双被送上了吴川市人民医院的救护车。
入院当晚,我服下退烧药后慢慢退烧了,次日一早,我们接受咽拭子测试,接下来,就只剩下耐心等待了。
然而,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期间,因为我症状与疫情疑似而被上转到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从抗疫一线的医务者一下子变成了被隔离的诊疗者。
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等来了我的检测结果:核酸试验连续两次阴性!
这一刻,仿佛一束阳光穿透厚厚的云层,暗无天日的世界从此明亮!整整两天,我的心都在浮浮沉沉、百转千回,从一开始的紧张、慌乱到后来的平静、坦然,我并不担心被感染,因为有医护的全力救治,但我心急:现在所有医护都在一线抗“疫”,我们医学观察点的工作人员并不多,如果我倒下了,我的同事们只能负担起比平时更多的工作量,此刻的我恨不得马上痊愈,立即返岗!
然而,作为“密切接触者”的我,还需要回到医学观察点隔离“被观察”一段时间。我安静地呆在隔离房里,看着同事们汗流浃背、忙忙碌碌的身影,我深感愧疚之余,也为我可以以一个医护的身份投身抗“疫”战场,为人民而战感到骄傲!更为我国千千万万个冲在抗疫一线战场的医护而感到骄傲!正是他们,为民众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曹龙彬通讯员伍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吴川市人大积极发动人大干部和驻吴的各级人大代表,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