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海关保健中心医者筑起检疫安全防线 疫情防控“医”不容辞
本报记者陈彦通讯员湛关宣
疫情发生以来,湛江海关保健中心的医者,24小时待命,“医”不容辞,以白衣当战袍,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筑起了祖国南大门的检疫安全防线。
他们是海关抗疫的“冲锋队”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主动加入湛江海关疫情防控战斗的第一梯队:“我们是医学专业团队,防疫的第一道专业关,我们必须在前面冲锋陷阵!”
第一道专业关,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样本采集、实验室检测……这一个个高度专业的术语和操作,就是保健中心冲锋在前最有力的武器。
可是,这第一道专业关,也是最危险的关。空港口岸现场情况复杂,很可能零距离接触发热疑似病例,甚至是毫无症状的感染者。给上述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具有极高的传染风险,而后续的实验室病原检测,很有可能要直接接触到新冠病毒样本,更是高危。
因为专业,尽管危险,尽管害怕,他们也毅然选择坚定地冲锋在前,那是医者的职业操守,也是海关人的使命职责。
1月27日,一名发热旅客触动了湛江空港的警报。保健中心支援现场的医者苏业等马上出动,主动靠前,快速进行专业操作。指检旅客腮部,查看其咽喉,问询其旅行史,快速记录,抽血……一切都在快而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旅客转诊处理后,实验室的医者马上接力,开始病原实验室检测。待看到检测的结果正常,他们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在医学排查室外等候的机场工作人员说:“你们也紧张害怕吗?可是我看到你们一直都很淡定!”“不紧张,不害怕,那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连我们都怕,那旅客就会更怕,周围所有的人也会害怕,那只能添乱。所以,不管多紧张多害怕,我们都必须挺住!”
他们是海关抗疫的“技术堡垒”
收集疫情信息,研究病毒特征,制定防控预案,增加疫情防控物资储备量,开展疫情相关专题培训,为前来体检的出入境人员进行疫情宣传和防护宣教……湛江海关保健中心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陈卫红和支部全体党员一刻也没停过。
同时,保健中心还加快推进生物安全二级分子生物实验室的建设,购置开展新冠病毒检测必须的生物安全及核酸检测设备,采购新冠病毒的检测试剂,并做好实验室功能区规划。组建技术攻关组,由曾在检科院、军科院脱产学习的业务骨干蔡晶晶、苏业等为核心,及时掌握疫情研究动态,制定实验室的技术操作和生物安全规范,以尽快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为疫情防控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技术支撑。
他们为守护国门立下誓言
蔡晶晶是独生女,家中年逾七十的母亲常年高血压身体不适,需要人照顾,父亲也已八十高龄。可是,疫情的发展让她无法安心在家待着。
“去吧,单位比家里更需要你!你作为医学专业的海关人,不能在战"疫"中缺席。”看出了她的心思,父亲如是说。
从大年三十开始,她取消休假,毅然回到单位,支援机场海关开展旅检工作,并主动申请调整到更危险的温探器岗位,对旅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体温检查,还兼顾了实验室样本检测工作。“我不怕累,只要能挡住疫情,只要能守住平安!”
1月24日,除夕,郑邵华戴上口罩、护目镜、手套,穿好防护服,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滴……”突然,红外监测报警37.2℃,一位出境旅客满面潮红,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敏感而紧张。
郑邵华见状,赶紧上前,温柔淡定地安抚旅客的情绪。待其情绪平复下来,她再慢慢仔细询问检查。发现这名旅客因戴了N95口罩,不适应,造成了异样反应,她耐心地指导旅客更换普通的医用口罩,让她身心放松,并为她复测3次体温,均显示正常。旅客开心地离开,并对郑邵华的专业处理表示感谢。
检查完最后一批旅客,夜已深。这时,她母亲来了电话:“下班了吗?你娃整天想和你视频聊天,但还没等到你下班,就困得睡着了……”
郑邵华眼前开始模糊,这是她第一个没有陪在女儿身边的除夕夜。她的丈夫是一名警察,今年春节一直在公安一线抗疫。夫妻俩为了能够专心地在防疫一线工作,就拜托朋友把不足3岁的女儿送回老家。
通完电话,她脱下防护服,里面的衣服早已湿透。由于防控物资紧缺,她穿上防护服就一直坚持到工作结束后才脱下。一天的工作下来,整个人就像虚脱了一样。可打赢这场阻击战的坚定信念,让她觉得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卓朝兴通讯员湛妇宣报道:在新冠肺炎肆虐的危难关头,湛江市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最美逆行天使”,他们舍小家、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