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区:把集中医学观察点 打造成温馨的“家”

湛江日报 2020-02-08 09:01

■文/本报记者潘洁婷通讯员林郁

“虽然已经解除医学观察,但是我们和赤坎区已经结下不解之缘。感谢这段时间以来赤坎区对我们的照顾,真诚希望能成为赤坎区疫情防控志愿者,为赤坎区疫情防控出一分力。”2月5日,已经解除医学观察的孙美玲再次来到“收留”了自己十多天的定点观察酒店,向用心用情照顾自己的赤坎区党员干部们赠送1450个一次性医用口罩的同时,提出了成为抗“疫”志愿者的申请。

1月初,在武汉工作的孙美玲到湛江旅游,因疫情暴发被接到赤坎区医学观察点如家酒店进行医学观察。十多天来,无论是定点酒店工作人员,还是医护人员,大家对工作的细致负责,对医学观察人员的体贴照顾,让她在每一个细节中感受到赤坎区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真切的关怀。孙美玲说:“感谢赤坎区党员干部的悉心照顾,让我们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希望能加入疫情防控一线,用行动报答赤坎区党员干部对我们的恩情。”

滞留赤坎的湖北旅客里,因为感恩而申请成为战“疫”志愿者的,并不止孙美玲一人。因为父亲确诊而曾接受集中医学观察的50岁武汉市民陈伟志也向赤坎区提出了成为志愿者的申请。

虽然集中医学观察期间,医学观察人员不允许出门、串门,但定点酒店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特别是各部门的协同作战,让陈伟志充分感受到了“湛江温度”。在观察点里,每天早晚有医护人员过来量体温,将一日三餐和水果送到房门口。考虑到他们的饮食习惯,观察点还会根据个人口味和饮食习惯购买辣椒酱等。针对老人和孩子,观察点还安排了牛奶等富有营养的食品。

“感谢观察点的工作人员,他们冒着风险工作,让我们这些外地人在异乡度过了一个特别而又温暖的春节。”陈伟志真诚地为定点酒店工作人员的体贴服务点赞:“疫情无情人有情。我希望用实际行动,向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祝福。”

还有即将解除观察的童国家,也多次和工作人员提出,顺利解除观察后也要加入志愿者队伍。来自湖北的他在湛江工作生活将近6年,因之前回老家过年而被送来接受医学观察。

在接受医学观察期间,孙美玲、陈伟志、童国家等200多位医学观察人员在赤坎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见证了赤坎区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高效与温情。

赤坎区作为湛江中心城区,人员流动大,外来人员多,防控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对来自疫情发生地人员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的安置点共有四个。为了做好医学观察人员的安置和服务工作,赤坎区委组织部干部主动带头,区直各部门干部积极参与,组成党员值守服务队,到集中观察点开展值守服务,想尽办法解决医学观察人员的后顾之忧。

“疫情面前人人都是英雄,每人献出一分力量,就能筑起防护的铜墙铁壁。我们把医学观察人员都当成家人,以"战斗"状态上岗,高标准做好每一项工作,努力为医学观察人员打造一个温馨的临时的"家"。”赤坎区集中观察点的“大内总管”——区机关事务局局长梁晶晶说:我们认真按照市防控办文件要求做好观察点的设置,配置了专门的垃圾桶,垃圾严格按要求处理;食宿全部免费,团委积极召集志愿者团队和爱心企业参与,为医学观察人员提供姜茶、虾干、水果等。”

为了让服务更人性化、更贴心,工作人员还想了不少招,如家酒店工作组组长、区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全尧卿告诉记者:“我们设置了温馨提示卡,让医学观察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工作人员;组建了微信群,提供"微信+服务",只要在群里报一下,即有专人帮忙解决日常生活需求。我们还利用微信群与医学观察人员深入交流,安抚他们的情绪。”

有一天晚上,很多商铺都关门了,为了给观察点里一位两岁的小孩购买纸尿裤,工作人员冒着寒风找了大半个赤坎。有一家人解除观察后,想回到在湛江租住的房子里,但一时打不到车,工作人员二话不说就用私家车把他们送过去……

点点滴滴,体贴入微的照顾,获得医学观察人员的一致点赞。

新闻推荐

“防控疫情 我们今年坚决不举行年例”

一名市民展示收到“禁止举办年例通知”的消息。本报记者李嘉斌摄本报记者欧丹丹4日上午,记者走马市区城中村发现,与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