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省内丰富盐碱地资源 推动海水稻产业发展

湛江日报 2020-01-13 08:20

特派记者潘洁婷通讯员沈钧杏陈向强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是一种利用生物遗传育种技术在野生耐盐碱水稻稻种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培育所得到的更具价值性和推广性的耐盐碱特种水稻,该类型水稻能够在一定盐度的海水灌溉条件下自然生长,具有抗旱抗虫、生态修复等重要功能。

在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期间,住湛省政协委员欧先伟提交了《关于推动海水稻产业发展的建议》。欧先伟表示,海水稻的经济价值空间十分大。目前全省盐碱地面积巨大,推进海水稻产业的发展,对增加广东省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对改善土壤功能、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都有重要推动作用。

价值:

经济效益良好

成为乡村经济增长新动能

欧先伟在提案中指出,海水稻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经济作物。据了解,野生海水稻生长环境恶劣,具有较强的生命因子,且富含硒,是一种独特的健康食品。以海水稻为原料的衍生产业米粉、米线、米饼、酒等多样化产品产业发展也能带动区域工业产业的发展,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较大潜力。推动海水稻产业发展对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经过前期广泛的调研,欧先伟发现,目前全省盐碱地面积达500多万亩,如果海水稻推广成功,以每亩200-300公斤的现有产量计算,全省可增加海水稻产量达100万吨,解决部分人口粮食问题。此外,传统水稻种植随着人工、农资成本的上升,利润单薄,相比之下海水稻种植经济效益较大,网上出售的海稻米价格大概为每公斤30-50元。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够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助力农村新经济增长动力的产生。

问题:

技术经费投入不足

制约产业的扩大发展

提案中提到,我国的海水稻产业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探索阶段,在技术研发、规模增长、品牌培育与政策支持方面还有不少的障碍与问题。

“首先是科研力量整合不足,技术突破进程较慢,难以形成共同的研发合力突破海水稻产量限制。此外,推广机制动力不够,规模扩大效率较低。”

提案中分析到,面对广袤和分散的盐碱地资源,没有建立起具有整体战略性和区域行动力的推广队伍,在软件上仍是分散低效的小农户种植经营方式,使得海水稻难以实现种植规模与产业高速发展。此外,目前海水稻产业的品牌效益影响不大。海水稻作为新型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还不高,海水稻产品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品牌,市场占有率较低。另外,环境体系尚待优化、政策主导引领不够、技术研发的专项资助计划较少、研发经费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海水稻产业的发展。

建议:

整合现有资源

加快推动海水稻研究成果落地

针对目前海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欧先伟在他的提案中提出了建议。

“首先要整合技术力量,组建研究中心。”欧先伟表示,湛江是海水稻研究的发源地,目前广东海洋大学已经成立了东盟海水稻研究院,但是地方团队之间合作较少,力量分散。他建议以东盟海水稻研究院为基础建设广东海水稻技术研究中心,并充分利用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优势资源,进一步整合广东海水稻研究技术团队力量,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大软硬件投入力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集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区域一流海水稻技术研究中心。

同时,要优化资源要素,建设推广中心。湛江有接近100万亩盐碱地可种植海水稻,占了全省五分之一左右,建议由省有关部门与湛江共建海水稻种植推广中心,并对区域盐碱地盐度情况、面积分布区域进行精准摸底、考察登记和试点种植,加快建设成具有地区经济效益的海水稻推广种植试点示范区域,并逐步建设成为海水稻产业园。

面对海水稻的巨大开发潜力,他建议加强政策导向和扶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建立技术创新奖励机制,并鼓励海水稻科研团队参与到盐碱地的环境治理工作中;活用相关政策,简化盐碱地的土地流转手续,对海水稻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配套辅助,落实和完善对海水稻研究和生产的直接补贴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鼓励产学研合作,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为海水稻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同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逐步建立起以广东为基地,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化海水稻研究和推广中心,打造一个国际化的海水稻产业。

新闻推荐

智慧110,铁警伴你“平安行”

本报讯记者谢婷婷通讯员余崇沁报道:昨天,在“110”(1月1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2020年铁路春运拉开了序幕,湛江站派出所在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