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肇揽探源

湛江晚报 2020-01-07 10:35

周末,我们几个文友在当地好友的相邀下,来到雷州市杨家镇肇揽村。

那天一大早我们从雷城出发,沿着南渡河的中游方向,穿越三家一水唯一的安揽桥,再向左拐,直行大约四、五公里就到达肇揽村。一进村,周围的瓜果清香就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令人感觉特别的舒畅和惬意。这里的空气特别的温润清新,乡野间独有的田园风光让人为之精神一振、心旷神怡。

还未来得及仔细欣赏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往祠堂的方向赶去。因为事先没有打探清楚地点,我们误入了与现代村庄建筑风貌完全不同且年久失修的古民居庭院前。出自好奇,大家都驻足观赏起这几座古宅庭院来,七嘴八舌地品评着雕刻在大门上的“奉政第”和“司马第”。正当我们在门前猜测,议论着不知朝代的门匾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估计是听见我们的嘈杂声,悠悠地打开古院大门。在我们向她表明来意后,她便安心地与我们交谈起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泱泱大国,从来就不缺古镇或古邑,而每一个古镇里面的诸多村庄,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姓氏宗祠。在古代人的心中,这可是祖先灵魂的栖息地,它同时又记录着先辈们的传承和荣辱。祠堂因此也就成为了家乡的标志。

据了解,几百年来在肇揽村居住的一直都是卓姓人氏。他们原居西河郡(今山西阳城),后因七国战乱,族人才从西河分流到全国各地,其中有一分支从河南南阳东迁福建莆田,再由莆田南迁岭南(广东)。公元1323年,举人卓应元奉朝庭旨令带领闽南诸姓600多人到雷州半岛开拓这块蛮荒之地。他们先是定居于白沙黎郭村,然后才迁移至肇揽村建立了卓氏大本营。

在历史长河中,卓氏家族英才辈出,世代崇德尚文,骁勇善战,尊慈处世。在以往的岁月里,曾有子孙卓彩宜,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少年立志到盐田当劳工,攒下的钱财全部为家乡济贫扶弱,因此担误了自己的青春,一生未嫁。更有赫赫有名的才女卓文君与中郞将司马相如的故事让人们津津乐道。还有文魁举人卓赓濂被奸人陷害后降职,落得个“翰林待诏”空御教官。武史卓尔才在朝中为保卫城池英勇就义。他们这种循道、坚持正义的精神,成了世人口口相传的美谈。

陪同我们参观的退休老干部卓如春先生很健谈,他指着墙壁上琳琅满目的牌匾向我们一一介绍着上面的“文魁”,以及拔贡、长联等字样的来龙去脉。他说,道光年间卓氏第十七世孙举人卓应元、文魁卓赓濂、拔贡卓鸿磐连续三代都高中,再加上光绪丙申科岁贡卓宗玺,一门“四贡”在当时传为美谈。特别是在清末年,卓氏富贾卓鸣盛、卓子凯、卓子方、卓子嘉、卓耿光五贤,以他们为代表带动了族人筹资兴建起肇揽卓氏大祠堂。那个时代“五贤”的光荣史在当地可是响当当的。

他还说,经济落后的解放初期,人们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得到解决。大家为了解决生活困难,团结合作,除了家中饲养些牲畜和种植香草外,还制作鞭炮、编织草席之类。有的村中还有人到外地做苦工来增加经济来源。那个时期当地人的法制观念淡薄,宗派斗争尤为泛滥,与邻村他姓族人发生矛盾时有发生,各村为一些小事发生冲突而结怨,之后甚至达到“互不嫁娶”的程度。后来肇揽村中的有识之士坚持族规中先人制定的“只许人欺我,绝无我负人”这一教义,召集族人积极主动到邻村赔礼道歉,经过诚心的调解获取了对方谅解,这才消除了两个村子间多年的积怨。

现在,牢记族规、遵循族训已成为卓氏族人的共识,成为了肇揽村卓姓人士安身立命的根本。

卓氏一族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年轻一代更是勤奋向学。自从国家恢复高考后,村中学子考上大学、留学读研的数不胜数。在外靠勤劳创业而成功的也大有人在。他们乐善好施,现在村里的道路建设、教育基金等公益事业大部分都是来自他们的爱心捐赠。新一代人成就了新一代肇揽,新一代肇揽也成就了新一代卓氏风貌。

在雷阳这片历来被视为穷山僻壤、物薄人稀的红土地上,一个家族能仅靠农耕传家培养出一朝两“文魁”、一门四“贡”、一祠“五贤”,以及闯荡在新时代建设浪潮中的各类知识分子,属实不易。崇文尚贤,爱国爱家的族风已在肇揽蔚然成风。他们璀璨的历史与风采随着祖国的不断强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将会代代传承,变得更加熠熠生辉。

新闻推荐

1000套爱心课桌捐赠雷州乡村小学

本报讯(记者邓耀瑞通讯员吴智雅)12月27日,凝集着番禺洛溪新城小学拳拳爱心的1000套课桌被运往雷州市纪家中心小学,将捐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