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故里行
粤西地区虽然历史文化悠久,但只出过一位状元,就是清道光三年癸未科状元林召棠。
林召棠是吴川市吴阳镇霞街村人。我的家乡化州与吴川相邻,有一段时间曾合并为一个县,无疑也沾沾状元的光。但多年来,我未去过林召棠的故里,颇觉遗憾。
冬日,阳光普照,暖气洋洋,正是出行的好日子。我的门生、乡土曲艺家余振湛,特开私家车约我去霞街走走,我欣然答应。随行的还有作家刘等信。
我们一早出发,行程并非直达吴阳,而是在吴川大地一些乡镇和农村兜了一圈,扩大视野,体察吴川的风土人情。我们在吴阳吃了香喷喷的鸡油饭午餐,还到海边赏了海景,买了海鲜,才驱车去到霞街。
霞街是条自然村,新楼旧居相得益彰,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村巷横直相交,清洁高雅,处处花香。村前霞江碧水萦迴,海风阵阵,只见平畴不见山岭,不知风水来自何方。据说全村现有8000多人,仅林召棠的直裔子孙就有300多人。
我们首先参观林召棠纪念馆,该馆原为建于1918年的状元坊及林芾南公祠,文革中被毁。现在的纪念馆为2008年重建,将状元坊和公祠合为一体,三座结构,古色古香。内有天井、走廊、花坛及碑廊。上厅正堂置林召棠公的铜像,墙上陈设有林召棠的生平简介,诗文及家训,柱子上都有楹联。墙上展出的《天下第一册》,即清道光三年癸未科殿试《策问》与林召棠的《对策》原文与译文,格外醒目。我一一浏览品读,虽然一时未能全懂,但也觉得已沉浸于深广的文化海洋里。人需要文化熏陶,需要文化滋润,就好像树木需要阳光雨露一样。我虽然也算是个读书人,还是个作家,但今在状元面前恐怕成了老年小学生了。我默默地向芾南公铜像鞠躬行礼。我觉得他是一位值得后辈敬仰的先师。
据史料记载,林召棠出身书香门第,18岁考上秀才第一名,31岁中举,38岁中状元。皇帝喜称“今科得一佳元”。林召棠中状后受封翰林院修撰、国史馆纂修,还任过陕甘乡试正考官,加二级奉直大夫。但他不久便以母病为由,辞官归里,此后他专心从事教育事业,培养出大批功名人才。他曾被聘为广东端溪书院山长,连续十多年,培育了一批杰出人物,如尚书罗惇衍、杨颐,诗人李小岩等俊才。他支持林则徐禁烟,林则徐书赠一联给他:“彩衣荣似三公衮,珂第祥留五色云”。林公还十分热心公益事业,为家乡做了大量的善事、好事。他尤其重视家风建设,在家规家教中提倡“廉以处己,和以接物”,“朋友相处,须忠孝和睦”,“日食饭当思耕田人辛苦,日著衣当思织布人辛苦”。林召棠还有很多诗文墨宝传世,诗文作品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显示出“通经致用”与“贵和”思想。
有人说,林召棠虽然是状元,但没在朝廷长久为官,影响不大。我认为这正是他最可贵之处,以文化人,以教育人,桃李芬芳,永远值得人们敬仰。
我们几人从纪念馆出来,都各有感受,赞不绝口,于是便在门口牌坊前拍照留影。牌坊横额上“状元”两个金字是林公手书,类似王羲之笔法。两边楹联为著名学者诗联家余藻华所撰并书,其联云:“召伯甘棠长留遗爱,公门桃李蔚起英才”。该联对林召棠的评价实在是恰如其分。我们拍照留影时,特意将“状元”及楹联摄进手机镜头。也算是带点状元文化回去吧!
离开纪念馆,向右拐经过两三条屋巷便来到了霞街林氏宗祠,古朴肃穆。祠中厅挂榜亭一块“状元及第”的牌匾格外耀眼,还有“文魁”“进士”“博士”“硕士”等多块牌匾,可见林氏族人英才辈出。祠内一位声音响亮的老者,滔滔不绝地介绍宗祠林氏名人的情况。据说仅明清两代除了状元芾南公还有九举四进士。我们同行的一位女士也姓林,她的一位祖宗也是当地名人,有画像贴在墙上,她显得格外自豪。我们辞别宗祠老者,即去林召棠故居参观,只见锁门闭户,只能从外表上看看这红砖青瓦建筑的风格,并非高门大户,应该是清代建筑吧。已显得陈旧,据说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不开放让人参观呢?我们只好依依不舍离开。
我们在霞街走访半天,遇到一些老年男女村民,和他们作一些短暂的交谈,还入宅与一户村民及霞村曲艺社的林师傅作了一些交流。他们都很热情有礼,待以茶果,显出有文化有教养的风度,我想这就是状元故里体现的文明吧!当天我们坐上车要返程时,我突然记起,有史料记载,林召棠曾来过我们化州,参观化州赖家园橘红,并为此写了一首《赖家园》诗:
一半山樽隔苑墙,
高低林坞复陂塘。
倚栏波彩凫鸥乱,
压树霜黄橘柚香。
地僻不嫌藏曲径,
我来频欲借匡床。
扣门恰有潘翁住,
细酌松醪月色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明聪通讯员黄浩杨晓文报道:12月24日下午,吴川市2019年校园地震紧急疏散演练在城区新华小学举行。这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