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丹霞山有支悬崖环卫队 游走峭壁护美景

南方日报 2019-12-30 06:56

百米深渊之上,张学平在其他工友的保护中悬吊而下。

张学平背着绳索走向崖顶。

“再放一点!我往右边去,放!”双手紧抓绳索,脚踏在坡度近80度的崖壁上,身子借绳索的拉力往后仰——此时,张学平顶着暴晒,尝试靠近身旁不远处的一片食品包装袋,一番努力后发现够不着,于是,他向控制绳索的搭档大喊。

顺着张学平的声音,栈道上拉着牵引绳索的朱省华和刘名山,一点点松动绳索。

一只手伸向垃圾,四只手握住同伴的性命,这是丹霞山悬崖环卫工人的日常。

以“顶平、身陡、麓缓”闻名于世的广东韶关丹霞山景区,是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我国第8项世界自然遗产,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观赏。

美丽的背后,是一支39人的环卫队伍在默默守护。

其中,张学平、朱省华和刘名山共同组成了一个特别的组合——悬崖环卫队。分散时,与另外36人一样,负责景区某一区域的环卫工作;集合时,他们就成了“蜘蛛侠”,身系绳索游走在丹霞山的峭壁上,将悬崖上的垃圾带下山。这个3人小队,每个月要进行至少16个小时的悬崖作业,撑起了丹霞山景区超过1万平方米悬崖面积的环卫工作。

南方日报记者唐音潘俊宇见习记者范永敬

通讯员李贵清

本栏摄影:南方日报记者石磊

统筹毕式明

惊险一刻

绳索故障被困悬崖10分钟

在朱省华将近20年的悬崖垃圾清理工作中,唯一一次意外便是绳索出了问题。那次,他跟着前任队长陈师傅在悬崖上作业,结果绳索打结,陈师傅被困在悬崖上,悬空了将近十分钟。

从一处名为双喜台的悬崖下上来,回到栈道,张学平喘着气,拧开了事先准备好的大瓶装矿泉水,大口大口地灌下去。1.5升的矿泉水,一天下来他能喝完两瓶。汗水浸透了身上的衬衫,他用军绿色的外套抹了抹脸上的汗。

“每下一次悬崖,衣服总是湿了干、干了又湿。”张学平说,现在还好,最难熬的是6月——岩壁被太阳烤得发烫,上面长着苔藓,稍不留神踩到就会打滑。所以,每到那个时候,悬崖环卫队会提早一两个小时上山作业,避免毒辣的太阳。

张学平皮肤被晒得黝黑,能脚步扎实游走在悬崖上。他所在的悬崖环卫队,平均每月开展一次为期两天的悬崖垃圾人工清洁作业。清洁区域包括长老峰舵石、虹桥拥翠、丹梯铁索、丹霞栈道、细美寨片区等片区,总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清理区域的山峰高度均在海拔400米以内,清理高度一般在300—400米之间。

每次下悬崖前,悬崖环卫队的队长朱省华会召集张学平和刘名山到山脚储存装备的仓库集合,一起检查设备。检查设备是出于安全的考量,也是朱省华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

在他将近20年的悬崖垃圾清理工作中,唯一一次意外便是绳索出了问题。朱省华回忆,他跟着前任队长陈师傅在悬崖上作业,结果绳索打结,陈师傅被困在悬崖上,悬空了将近十分钟。

“陈师傅太重了,将近160斤的体重,一个人拉不动,后来是3个人一起才把陈师傅拉了上来。”朱省华笑着回忆起这一段当年的惊险一刻。

后来他们总结经验时发现,是绳索潮湿导致打结发生问题。这次的教训被朱省华牢牢记在心中,后来下悬崖前便有了一套规定动作——晒绳子。“这条安全绳在上山的前一天一定要拿出来晒一晒,这样绳子会比较软,用起来顺滑一些,还要绑在树上,让3个人一起拉一拉,看看绳索是否安全可用……”

朱省华一边说一边向笔者演示。他把绳索绑在仓库旁的一棵树上,退后将近十米的距离,三人像拔河一样齐声喊“一、二、三”,来回用力拉了几次,确认绳子没问题后,才将绳子装进蛇皮袋,背着上山。

“安全第一啊,一定要认真准备的。”朱省华坚定地说,下崖前准备得再细致也不为过,一切都为了能安全回家。

职业习惯

碰上乱扔垃圾就会上前提醒

进入环卫队后,朱省华养成了一个习惯,碰上游客乱扔垃圾,他都会主动上前提醒。被劝阻的游客大都会主动拾起垃圾。

朱省华见证了悬崖环卫队的组建。

丹霞山景区还没有悬崖环卫队的时候,他来到丹霞山周边做零工,就已经跟随着前任队长陈师傅在悬崖上“飞檐走壁”了。和现在每个月都会有一次清理活动不同,以前的清理行动并不固定,一年只有几次。

几十年来,朱省华眼看着,丹霞山景区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游客暴涨。2007年成为一个节点,丹霞山景区接待游客突破150万人次。

随着大量游客涌入,垃圾明显增多。丹霞山管委会的负责人意识到需要定期地做清洁工作了,定期的悬崖保洁工作在2008年启动。已有不少经验的朱省华自然成了悬崖清洁队伍中的一员。

进入环卫队后,朱省华养成了一个习惯,碰上游客乱扔垃圾,他都会主动上前提醒。被劝阻的游客大都会主动拾起垃圾,但也有些“素质不太好的”,“只能等他走后才去清理垃圾,他总不可能一直呆在这里吧。”朱省华的话语中透露了些许无奈。

也不乏暖心的时候,刘名山对笔者讲,他经常能听到景区里的小孩子跟大人说,“你们垃圾不要乱扔,叔叔阿姨很辛苦的……”

总的来说,游客素质的确越来越高了。“10年前,做一次悬崖清洁要4—5天时间,但现在一般仅需要2天。”朱省华说,以前垃圾高峰期,1天能收集10余袋,每袋有30斤,现在每天2—3袋就差不多了。

在悬崖清洁队伍成立将近10年后,朱省华已经成了队里年纪最大的一个,并从已退休的陈师傅那接过了队长的职责。随着陈师傅退休,悬崖环卫队又缺人了,张学平被领导问到“敢不敢下?”没多想他便答应了。“反正进来就是做!”于是80后的他成了队里年纪最小的一个。

2017年,这个特别的环卫小队被正式定名为悬崖环卫队。如今,每个月2—3天的下悬崖时间,他们比普通环卫队员多出一份意外险和岗位补贴。

为保障悬崖环卫工人的人身安全和提高他们的专业工作能力,丹霞山景区定期邀请消防等部门和户外运动教练开展各类综合的专业技能培训活动,内容包含消防、户外救生和无痕山野等。

隐瞒家人

“只说是在山上搞环卫”

有的悬崖环卫工人,怕家里担心,只说是在山上搞环卫;有的则坦率告诉家里,除了年幼的女儿;有的家属则已经“脱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都是为了工作”,已经下悬崖4年的刘名山没告诉家里任何一个人,自己要下悬崖。“怕他们担心嘛,我只说是在山上搞环卫。”刘名山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偶尔也带家人来丹霞山玩,看着这些熟悉的山崖峭壁,心里守护着一个秘密。

张学平则没有对家人隐瞒,除了他7岁的小女儿。

下悬崖这三年,他都嘱托妻子,坚持不告诉女儿自己工作的具体内容。每到下悬崖的日子,早上8时进山,下午5时回家,“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回到家门口,看见女儿出来接我,然后洗个手、掌个勺,一家人美美地吃上一顿。”张学平说。

留守丹霞山对于刘名山和张学平来说,是基于现实的考虑。“离家近,好照顾家里。”他俩从小就在丹霞山附近的村庄长大,下班骑个摩托十来分钟就能到家。

来自湖南的朱省华如今也已情定丹霞,他表示退休后仍会留在这里。1997年,刚来到丹霞山的朱省华看到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景色时,也曾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经过20年日复一日的工作,现在,丹霞山景区对他而言意味着家庭。

在丹霞山做零工十年后,朱省华让妻子过来丹霞山景区做了环卫工人。往后几年间,他把子女、父母都一一接到这边。如今,一家八口都定居在离景区不远的镇里。

对于朱省华的妻子来说,丈夫数十年“飞檐走壁”的生涯已经让她“脱敏”,“下悬崖当然危险,但他已经习惯了,我已经不会担心了。”

记者手记

你随手一扔

他“命悬一线”

背着数十斤重的绳索从山脚徒步爬上丹霞山的各个角落,从早上8时到下午5时,他们顶着烈日,在悬崖上“飞檐走壁”,为的仅是一片碍眼的食品包装袋。这是韶关丹霞山悬崖环卫队悬崖作业的常态。

和每一位体力劳动者一样不容易,“命悬一线”换来的是每一位游客能够欣赏到干净整洁的丹霞美景。

环卫工人是一份职业,选择就职于丹霞山的环卫岗,每个人都有着基于现实的考量,或是离家近,又或者是比做零工稳定。他们工资不高,但是踏实,努力便有收获。

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被尊重,而尊重的方式很简单,出行时,垃圾不落地就能让他们的工作轻松一些。游客的随手一扔,背后可能是环卫工人的“命悬一线”。

韶关丹霞山是世界地质公园,是属于我们每一代人的自然遗产。守卫她,让下一代人能看到没有垃圾污染的丹霞山,不能仅靠悬崖环卫工,每一位游客应从自己做起,从垃圾不落地做起。

新闻推荐

霞山实施学位建设计划 将新增学位2万多个

本报讯(记者林宇云通讯员梁梦莎)12月20日上午,霞山区召开教育大会,部署安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