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力量和命运意识的呈现 读湛江诗人黄钺诗集《终南积雪》
■周根红
黄钺从事诗歌创作的时间很久,出道很早,也颇有成就。2006年便参加过诗刊社第22届青春诗会。这些年来,黄钺一直深耕着诗歌领域,同时也涉足散文诗创作,兼从事诗歌和散文诗评论和推介传播活动。黄钺是一位对诗歌极为虔诚、忠诚的诗人,他新近出版的《终南积雪》(四川民族出版社),收录了诗人的旧作、新作,组诗、长诗、短诗,我们可以从这部诗集中窥出黄钺在诗歌技艺和诗歌风格的探索。
一
黄钺诗歌最让人印象深刻、最显诗意张力的,是他一系列关于大海的诗歌。一面大海在不同的诗人那里总是有着无尽的可能,诗人的作品也可能充满浪漫主义,也可能充满现实主义,或者豪放,或者婉约。黄钺关于大海的诗歌给我们带来了属于他自己的关于大海的新鲜体验。
《北部湾(组诗)》是黄钺海洋书写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组作品。诗人洪烛曾为黄钺的《北部湾》写过这样的推荐语:“黄钺擅长把熟悉的风景写出新鲜感。他最近的组诗《北部湾》,充分体现出一个诗人穿透性的观察能力。他长期生活在海边,他描绘大海犹如画家写生,只不过他还要致力于抓住大海的灵魂,用自己精心编织的渔网。读多了诗人们献给大海的陈词滥调之后,再细细玩味黄钺的这一系列短诗,觉得他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一样给大海把脉,然后用精短的诗句进行针灸——他总是能寻找到生动的细节,寻找到大海的穴位。诗人啊,不要以为美只能存在于远方,它其实随时可能出现在你鼻子底下,只要你擅长捕捉住那闪电般的瞬间。用瞬间来表现永恒,自然是聪明的;留下适当的空白来表现丰富,则需要更大的智慧。黄钺的短诗使我联想到唐诗里的绝句,或中国画里的山水小品。越是写大题材(譬如大海),越是要会做减法。”诚然,黄钺的《北部湾(组诗)》是一组裁剪极为精到、细节捕捉极为敏感、画面充满质感、语言极为精炼的诗作。他重新将大海置身于日常的语境,洗净了过往诗歌对大海的讴歌和赞美,而是重新让大海回到大海本身,洞悉大海那些琐碎和日常的物事。
他新近出版的诗集《终南积雪》中,也有不少关于大海和河流的优秀诗作,如《蓝色》《浪花赋》《大海永远只露出浅滩》《换一种角度》《大海拒绝交出的底牌》《黄沙如浪,落日如梦》等。这些诗作秉承了诗人在《北部湾(组诗)》中一贯的书写品质和洞察力。如他的《蓝色》。大海的蓝色,在诗人的笔下,是“一个宽阔海面/那不动声色却铁一般存在的/咸”。“铁一般存在的/咸”,是诗人对大海蓝色极为独到的挖掘。再比如他写浪花:“轻轻回到大海”的浪花,它“一生经历过多少蜕变、改造、打磨”,最终“才能抵达那无法确定的彼岸”(《浪花赋》);《大海拒绝交出底牌》是对大海的深藏不露、辽阔无边等特点的书写;《换一种角度》里对浪花的拟人化的“大口大口的咬”这一想象所折射出大海“好了伤疤,忘了痛”;《黄沙如浪,落日如梦》里诗人站在黄河岸边看着落日,让诗人想到“仿佛一个游子,突然就见到了满面尘土的娘”“回到了久违的家”,最终想到了自己“无尽的漂泊”的命运。
二
乡村是一些从乡村出走后的诗人反复吟唱的主题。黄钺自然也不例外。乡村是黄钺诗歌创作的两大主题之一。“海洋”的“在水一方”的地理空间,是黄钺诗歌书写的“宏大”背景,乡村则是黄钺诗歌的精神故乡。在不同诗人的作品里,乡村或成为空心化的哀愁,或成为文明的挽歌,或成为想象的田园牧歌,或成为批评的荒野。黄钺关于乡村的诗歌,离不开乡情、亲情。如写父亲皴裂的脚板,说,“年纪大了,我才懂得/那是父亲/一直绘制着的生活地图/上面,也有长江/黄河”(《皴》);写童年时候父母将好吃的东西挂在横梁的篮子里,如今父母不在,篮子也不见了,但是,看着那棵横梁,“都忍不住,想把身高/往回缩”(《缩》);写“走着走着就活在时间之外”的父亲;表达乡情/母亲深情的“眺望”,乡趣的“垛”、乡愁的“馋”,村庄愈来愈空后留下的“荒井”等,都是对故土的深情抒发。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有关乡村的诗歌,注入了更多的个体命运的思考,从而使得他的这些诗作表现出对乡村的悲悯、愧疚和自我命运的贴身观照。《瘢》里对小时候砍伤的一棵树满怀愧疚,它们用“结绳记事”的“古老手法”,记录下了我“让人羞愧的档案”。“那棵菠萝树寿终后/早被放倒。但它还在/在老屋的墙脚,抱着我的刀法/琢磨”;《泥》所表达的“把泥踩出个坑的人/泥从来不记仇”,随便扔一粒种子到泥坑里,也依然生长出四季。正是诗人对乡村不仅是充满深情,而且是充满愧疚,让他的乡村题材诗歌注入了更沉郁的风格和关切的审视。
三
黄钺的诗歌总是散发出对人生命运的思索。这些都不是直接、正面、大面积地去书写,而是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是“轻描淡写”后却让人感悟深刻。《哄骗》里从年轻妈妈哄骗哭闹的小孩,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际遇,让人颇多感慨;《像》里所表达的是,人生像一只蝉,“越挣扎”“被命运抓得越紧”;《乱》里对清明节的命运延伸:“每年的清明节/鞭炮声从这山响过那山/从父亲的坟地到母亲的坟地/五十四的我,上气不接下气地/总要走上半天”;《白玉苦瓜》里对父亲和“我”的“衣食无着”的苦难回忆。值得一提的还有《风》这首诗。这首诗对风所具有的“气势”进行了各种角度的描写,“给小草理发/也按下过树木高傲的头颅”,大多数人,也都选择了“顺从”。“风”带给作者是命运的思考,是对自我的命运的一种总结:“命运依然让我选择成为一只风筝:/逆风飞扬!”
黄钺的诗歌无论是大还是小,都透露出这种人生、生命、命运的思考,表现出的是人生的苦难、坚守、沉重和愧疚。他的诗歌离不开“苦难”和“命运”。诗人对亲情的书写,其实也是对自我命运的书写。即便那些关于大海的诗歌,也是以大海的命运和苦涩作为主要抒情落脚点。
四
总体来说,黄钺的诗歌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语言的浅白中蕴含的深刻,微观层面凸显出深度的意义,颜色的对比写照和画面感营造,细节的精准把握和裁剪等。
黄钺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诗歌语言的通俗,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如他对“辽阔”的这段描写,极为精彩:“放眼眺望这苍黄颜色的大地/哪一种美酒刚刚来过/那风吹草低的麦地/谁正向生活垂下黄金的头颅/在浑圆的落日将要点起最后的烛火/又是谁撒开了满地的梦境/在每一条大河的入海口/浩风铺面帆影点点/谁的诗句在我们心中涌起又狂风般荡去/在长江在黄河在每一条奔腾不息的血脉/又是谁在最后的时刻/把辽阔解说得那么平静又大度”(《辽阔》)这样去写“辽阔”,实在是非常独到。所有的“辽阔”,最后都化解于“无形”、归于本真。这是黄钺诗歌非常独特的洞见。再如《白鹭低飞》中,那些“白得纯净”“饱满”“一尘不染”的白鹭,在“一声唳叫/就让身下一片正随风起伏的红树林/摇晃成一幅年代久远的/抽象画”。白鹭的白和红树林的红,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形象和色彩对比,也让九洲江“年代久远”。
新闻推荐
12月25日,湛江市首个公安出入境“智慧办证大厅”在市公安出入境管理支队建成并正式对外服务,这是湛江市公安机关落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