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北望:乡愁有归期
端洛的一家华人餐馆里,两个孩子手举着狮头在做着舞狮的动作。舞狮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马来西亚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新加坡八和会馆租用了一个小商铺作为会馆所在地,会馆主席胡桂馨依旧不遗余力地为推广粤剧奔波,她尝试创作的英语粤剧广受观众好评。
马来西亚山打根,离开中国72年的张八培在妻子的帮助下,写下寻亲家书,希望能找到南海家乡的亲人。
一位南海会馆会长在写给南海乡亲的家书上,郑重地盖上了会章。
金宝南番顺会馆内挂着写有“源远流长”字样的牌匾。从成立至今,会馆已历经86年,见证了金宝的兴衰。
马来西亚安顺斜塔被誉为“东方比萨斜塔”,由佛山南海人梁全忠设计建造,深具中华韵味。
山打根三圣宫,南海乡亲献上一炷清香。100多年前,三圣宫作为初来山打根的南海人首个落脚地,为这些异乡人提供了住宿等多种帮助,成为山打根广府人的聚集地。
三宝山是整个马六甲市区的制高点,这里是15000多名华人的最后落脚点,而大部分坟墓都朝向北方,故土的方向。
8天,192个小时,我们从北到南、从西到东遍访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南海人社群,看到了会馆的坚守与辉煌、式微与新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荣耀与传承,看到了跨海交易圈的活跃与繁荣,看到了岭南与世界。
“南洋”对笔者从一个模糊又充满吸引力的名字变成了一个承载历史与愁绪的平台。从历史深处走来,跨过时光交错的城市,人们对笔者诉说的不仅仅是对父辈的追忆,更暗含了一缕缕乡愁。
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陆兆福“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询问,金宝南番顺会馆会长沈树森对于家乡的好奇,山打根南海公会会长朱沼长对于族谱的凝重,马六甲五邑会馆94岁麦老先生感叹“不如归去去何处”……每位泊居异国他乡的游子都是一本书,读来令人怅惘。
带着这丝愁绪走过南洋街头巷陌,老茶室、小摊档,一杯茶、一天时间,缓慢的时光,像极了老广东的生活。手中的地图上,长长的陌生文字,在当地老广的口中,却是普通又平常的“打金街”“苦力街”等,细细品味,这就是历史。
南洋曾被岭南人当作实现梦想的异乡家园。2000多年前,船队从广州以南的徐闻出发,经过今天广西的合浦,在如今越南北部,当时汉朝所管辖的日南郡出境,途经马来西亚群岛,到达如今斯里兰卡的康志唯南,这是《汉书·地理志》中的记录。从中国沿海通往南洋的航路上,穿梭的船舶从未停歇。
今天海外岭南人都将曾经的漂泊之地当做自己的国家。他们在这里寻找到生存的方法和力量,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始终不敢忘却,传播中华文化、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骨子里必须传承的东西。
“乡愁有归期”。一位老人对我说的话或许可以成为这一切的注解。
长久看来,一件西式的衣裳、一本异域的小说、一份不同于故乡的生计,都不能抹去对故土的执着,因为它们已经融入了每日的生活。背负着这一切,海外岭南人也成为现代世界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大门才刚刚打开。
文/刘嘉麟图/戴嘉信
新闻推荐
学生在观看图片展。通讯员黄晓玲摄本报讯记者卓朝兴通讯员廖辉黄惠红报道:为进一步增强本土文化认同感,12月6日,湛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