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残疾人劳德炳的创业故事 用双手“走”上致富路
———————————————
近日,记者到徐闻县龙塘镇白水塘村采访,与村民坐在一起拉家常,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发展状况。在谈话间,从一辆经简单改造的三轮摩托车上爬下一个残疾人,引起大家的关注。他双腿短小,几乎没有行走能力,只能靠坚实的双手支撑着一步一步挪动。见到大家,他露出灿烂的笑容,慢慢挪进人群。
记者打听得知,这位残疾人名叫劳德炳,今年53岁,是3个孩子的父亲,还是一个自力更生的创业者。
从小就自立自强
三四岁那时,劳德炳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无法正常行走。之后,他外出、上学,都要爬着去,或者要人背着去。意志坚强的他,学会爬着上学,不需要别人帮忙。为了赶集,他也撑起身体穿梭在人群中。路过的陌生人以为他是乞丐,给他零钱或食物,都被他一一拒绝。“大家是可怜我,但我觉得即使是残疾人,也是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劳德炳小小自尊心被伤害了,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自立自强。
小学三年级没读完,劳德炳便辍学了。他觉得,虽然自己双脚残疾,但双手还是健全的。看着身边的婶婶嫂嫂们缝补渔网,虽然工钱不多,但只要手巧灵活,一天下来也能赚到一些钱,不仅可以糊口,还能积累本钱。后来,他在家人的帮助下,开了一家小卖部。由于他头脑灵活、平时人缘好,在大家的帮衬下,经营小卖部基本能维持自己的生活,还能赚点钱。劳德炳对家人、亲朋好友以及乡亲父老的支持和帮助心怀感恩:“没有大家的支持,我不可能有今天。”
从缝补渔网到开小卖部,再到开修理店、批发店,再到拥有自己的中转养殖场,一路走来,劳德炳受过人们鄙夷、质疑的眼光,尝尽人间冷暖,但他始终不向命运低头。
劳德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娶妻生子,他娶了老婆(二级残疾人),生了3个孩子,最大的读初二,最小的正读幼儿园,他还无微不至地照顾98岁的老母亲,一家人知足常乐。
勤劳走上致富之路
从劳德炳的两层小洋楼门口出发,到他的中转养殖场,大约3公里的路程。劳德炳驾驶着三轮摩托车在前面带路,记者一行驱车在后跟随,摩托车上的两个小孩子不时向记者一行扮起鬼脸,逗得人们开怀大笑。车上的小孩正是劳德炳的儿子。他们和做生意的父亲呆久了,陌生人见得多,胆子也壮得很。劳德炳脸上总是带着自信的微笑,这笑容也感染了他们。
路的尽头便是白水塘避风港。劳德炳的中转养殖场就建在白水塘的避风港边上,四五个小水池,分门别类,养殖着各种刚收购回来的鱼虾等海鲜。站在1.5米高的池塘边,他艰难地爬上楼梯将收购回来的鱼虾放到水池里,这样的动作,他每天要重复十几遍。依靠这几个总面积才有200多平方米的水池,劳德炳是怎么实现他的致富梦呢?原来,他将收购回来的海鲜放养在水池里,待海鲜养大养肥后,自己再驾车运输到徐闻县城批发出去,从而赚取中间差价。劳德炳的妻子也是双腿残疾,3个孩子也还帮不上忙。养殖、收购、销售全过程,全靠他那双结实有力的手。“生意很小,用不着雇工,一个人忙活得来。”白水塘村村民小组长李国保说,劳德炳是个憨厚老实的生意人,信誉好,所以没有人赖账,也不好意思赖账。
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
白水塘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庄,有将近800人,由于人多地少,村民多以渔业为生,依靠勤劳的双手,大家的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为了建设美丽的家园,村民自筹资金,投工投力,如今的白水塘村建起了文化楼、硬底化环村路和村巷,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化楼前宽阔的广场上,一群人正围坐在一张圆桌下起了象棋。而这张材质光亮的大理石象棋桌台,正是劳德炳自掏腰包,花了上千元购买供大家使用的。劳德炳勤劳聪慧,还非常热心村里公益事业,村里人都亲切地叫他“德炳公”。村民们说:“近几年村里硬件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是村民自发集资,马上就筹集了几百万元,依靠的是村民同心同德。村里有什么公益活动,德炳公总是第一个出来支持。”白水塘村干部劳国强说,德炳公没有什么嗜好,就独爱下象棋,他自费购买象棋桌台,就是想带领村民开展健康的娱乐活动。
劳德炳每天守着村口的避风塘,渔民需要补给淡水或者其他物料,只有是力所能及的事,他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从不计较。村民上岸宁愿少赚点,也要把海鲜卖给他。这是大家对热心肠的劳德炳的信任和鼓励,更是一种尊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卓朝兴报道:11月16日,湛江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一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在赤坎召开。大会通过了湛江市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