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艾青:湛江是一个与欧洲交往的港口
文/钱源初
图均为资料图片
人物名片
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本名蒋正涵。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次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抗战时期任《文艺阵地》编委,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文学》编委、全国文联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创作中断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得“法国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是我国诗人荣获的第一个国外文学艺术的大奖。来自智利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勃罗·聂鲁达曾称赞艾青为“中国诗坛泰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出自著名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我爱这土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避难于桂林的艾青义愤填膺,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通过该诗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担任“诗人海港访问团”团长
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进行拨乱反正,确定改革开放政策,预示着中国即将迎来巨变。1978年4月30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艾青的一首短诗《红旗》,这是在文坛“消失”了20余年的艾青的名字正式出现在报刊上。中国文艺界迎来了春天。
1979年2月,《诗刊》编辑部组织“诗人海港访问团”(又称“诗歌工作者学习参观团”),是年69岁的艾青担任团长,邹荻帆、雁翼、韦丘为副团长,团员共有20多位诗人,包括高瑛(艾青夫人)、蔡其矫、吕剑、雷霆、徐刚、康志强、胡昭、满锐、廖公弦、师日新、肖川、王洪涛、白渔、尧山壁、刘祖慈、周良沛、吴越、孙静轩、唐大同、傅仇、傅天琳等阵容强大。他们一行于2月21日从北京出发,23日抵达广州,然后到湛江,3月2日在海南岛,17日返上海,20日以后陆续回北京,沿着祖国海岸线进行了历时一个多月的参观访问。
根据郭久麟《雁翼与艾青》一文的揭示,我们可以获悉组织这个访问团的缘故。原来当时情况是:艾青好友雁翼知道艾青身体欠佳,眼睛有疾,于是和老诗人严辰、邹荻帆商量,决定想办法让艾青到外面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由于雁翼与航运部门关系比较熟络,建议去南海和黄海看看。严辰、邹荻帆提出由他们《诗刊》出面组织诗人访问团,建议由艾青带队。可是问题来了,当时艾青的平反决定尚未正式下达(1979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正式为艾青平反),由他带队会否有问题。谨慎的雁翼专门致电主持中国作协工作的李季。李季非常尊重艾青,也非常支持诗人访问团的活动,他说:“组织诗人访问团非常好。就是要请艾青当团长!艾青平反是肯定的。你们不要等,先行动起来!这样的访问团的活动对诗界的拨乱反正会有好处!”
得到上级支持,《诗刊》发布组织诗人访问团的通知,并说明将由艾青担任团长,各地的诗人都积极报名。不久,诗人访问团就组成了,他们每到一处地方,当时的诗人都参加进去共同活动,所以影响很大。整个访问活动中,艾青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好。他同大家一起采访,一起观察生活,构思并写作新的诗歌。艾青当时已近古稀之年,但腰不弯,背不驼,笑声朗朗,思维敏捷。访问过程中,不管路多远,多难走,他都和大伙一起到最基层去访问海员和工人。
对于雁翼促成这次活动,艾青在1980年为雁翼《白杨林风情》作序时亦有提及,他说:“去年春天,我们有过一段值得纪念的旅行。我们20多人一同到海南岛、湛江、珠江口,折回来到上海,对我国部分港口进行参观访问。这次旅行完全是雁翼热情组织的结果。”湛江港作为南方大港,受到了诗人们的青睐。
1979年9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诗刊》社主编的《大海行》,收录艾青的诗歌《拣贝》《天涯海角》《珠江夜航》等10首。《大海行》编后记曰:“一九七九年初,《诗刊》编辑部在交通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由十七省、市、自治区诗歌作者参加的学习访问团,从二月到四月,在广州、海南岛、湛江、上海、青岛等地的海运局、港务局、远洋运输公司、港口和海船进行了广泛的访问。”198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活动的散文集《海恋花》以及诗集《归来的歌》。《海恋花》中收入了艾青的著名散文《湛江,夹竹桃》。
新闻推荐
旅客驻足在展板前观看。通讯员谢艳摄本报讯记者朱明杰通讯员吴明清杨斯文报道:为给广大旅客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打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