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进校园 粤曲伴书声 65岁的郑海山退而不休,积极推动粤曲下乡进校园,弘扬传统文化
《平湖秋月》这一名曲的作者是中山名人吕文成,指导学生学唱的则是36年前从湛江迁居而来、如今65岁的郑海山。从1990年加入神湾镇髻山曲艺社并担任秘书长一职以来,他积极传承岭南文化,推动粤曲下乡进村,还到校园给小学生传授粤曲乐谱知识、唱腔艺术等,正可谓发挥余热,退而不休。
■36年前移居神湾,历经磨难不低头
郑海山虽身材瘦小、头发花白,但声音洪亮,神采奕奕。36年前,他从老家湛江前来神湾投奔叔叔,原因是“家乡兄弟多,天天吃红薯喝稀饭,太苦了”,冀望能在神湾改变命运,可现实是“1983年的神湾比老家强不了多少,当时从磨刀岛去神湾市场,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骑单车一路要摔倒好多次,我两次哭着要回老家,都被叔叔拦阻了下来”。
命运转折发生在1986年。当时磨刀小学招老师,高中毕业的郑海山有幸成为被录用的4名老师之一,“教语文,月工资73元,微薄的收入并不能保证一家人过上好的生活,一元钱3斤的猪头皮加上一毛钱一斤的萝卜一起煮”就算改善生活了,为此他还要搞副业补贴家用,比如耕田,给渔民补鱼网,夜里拿着手电筒去海滩抓蟛蜞卖了换钱。
“日子就这样平淡地过,好在工资每年都涨,后来涨到了800元一月,随着神湾的经济快速发展,环境、生活水平也逐渐改善,”郑海山说,让人没想到的是1993年,一场持续40多天的大雨,打乱了他的生活,“当时村里给我划了一块地,我靠山边建了平房住,这场持续的大雨引发了泥石流,吞噬了我的大女儿和三女儿。”
这场灾难对郑海山打击太大,他辞职后辗转中山多地做过会计、文书等工作。2003年,神湾镇成立镇志编写组,他被找回来参与镇志编写工作等,从此一干就是16年,“现在我退休了,镇里返聘我继续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教育推广工作,只要身体允许,我就继续干下去,甘做老黄牛,无私奉献,用我这把老骨头为传承岭南文化出一份力。”
■参与成立曲艺社,传承岭南文化
郑海山与粤曲结缘,是在他的出生地湛江市坡头镇,一个镇就有30多个粤曲曲艺社,几乎人人都会唱,一到传统节日,遇到红白喜事,悠扬美妙的粤曲就会响起来。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郑海山,除了粤曲学得好唱得好,还写得一手好书法。
1990年,神湾镇成立髻山曲艺社,郑海山担任秘书长并客串演出主持人,1998年神湾镇书法协会成立,郑海山担任秘书长,每年春节下乡送春联活动自然少不了他。此外,他还分别担任2017年成立的神湾镇老年人协会、2018年成立的飞扬艺术团秘书长。
郑海山说,1983年他来到神湾的时候,老百姓的娱乐生活还很贫乏,用郑海山的话说,“那时候大家都还在忙着填饱肚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1990年镇里成立髻山曲艺社,为了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曲艺社成员每周一、周五两晚定期排练,风雨无阻。经过29年的努力,现在曲艺社已经发展到28名成员,曲艺社成员会唱会演,即编即演。每年“五一”、中秋、国庆、春节等期间,曲艺社均深入农村厂企义务演出数十场,深受欢迎。2017年中山市粤剧文化周“民间私伙局折子戏大赛”总决赛中,曲艺社成员李逸舟凭借精湛的唱功荣获一等奖。
■积极推动粤曲下乡进校园
“现在为了响应政府提倡的送戏下乡活动,我们曲艺社每年安排6场演出,正好神湾5个村居加一个社区居委会,每个一场,”郑海山说,每场演出两个小时,演出10个节目,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极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此外,神湾一带还有北帝诞等传统节庆活动,村民遇到红白喜事也请曲艺社演出助兴。”
“粤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是岭南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我小时候村村有曲艺社,人人都会唱几句,可如今唱粤曲、喜欢粤曲的人越来越少,粤曲的生存空间大为萎缩,艺人和观众都趋于老龄化,说实话,粤曲已经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扶持和保护。”郑海山忧心忡忡地说,好在现在中央提出振兴、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这是非常正确的决定,“我们老了,也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所以我们才推动了粤曲进校园这个事,目前在神湾中学和神湾镇中心小学开设了兴趣班,每周五下午授课,教授乐谱知识、唱腔艺术。”
据悉,神湾镇中心小学粤曲进校园兴趣班于去年9月7日开班,目前已有一到五年级的27名学生报名,今年儿童节期间由4男8女12名小学生组队演出了粤曲痴梦曲牌《柳摇金》,大获成功,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我有信心把这个工作干下去,”郑海山说。
文/本报记者 王伟 图/本报记者 缪晓剑 实习生 杨伟健
新闻推荐
11月20日,以“展现野性之美,共绘绿水青山”为主题的2019年全国暨广东省“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在广东省长隆野生动物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