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然素宣的红土情怀

湛江日报 2019-11-21 09:04

《南窗所见》莫各伯 作一件“快递”,从羊城临湖画馆邮来,沉甸甸的。

深蓝的墨水,字硬瘦劲挺,方正有棱角,也如其人。

其人是故乡的画家莫各伯,是国家一级美术家。

邮来砖厚的《荣宝斋画谱——莫各伯墨竹专题》,一共65幅,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古人说“半世兰,一世竹”。莫各伯从上世纪70年代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开始研究画竹,几乎是画了一辈子竹。他师法郑板桥,兼融蒲华、吴昌硕、徐悲鸿诸家,故其墨竹清逸潇洒,随意挥运,轻松自然,富有文人气息。更为难得的是,近年自辟蹊径,独创“五彩竹”画法。业内人称“广东一枝竹”、“莫竹”。

一直翻到第42页,一幅五彩竹《知风守节》亮在眼前。几乎是与此同时,故乡旧宅院后那丛簕竹从脑里蹦了出来,一样的红绿相间,浓淡、疏密、短长、肥瘦尽宜。“本固”、“性直”、“贞节”神理俱足。

伫立画前,我浮想联翩。竹所以为竹,它具有非同一般的“本固”和“贞操”。它的“本固”体现于立根原在乱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有诗说“纵凌云处也无心”,喻有凌云壮志的人,即使实现了理想,也应如竹虚心自励。竹所以为竹,它具有独树一帜的“气节”或“亮节”,郑燮有首《咏竹联》上联是“未出土时先有节”,巧借竹根在地下的特征,以其明显的“枝节”喻指“气节”、“亮节”。

各伯老师曾对我说起少时,他母亲曾指竹对他说,“侬啊,长大后,要如竹守节”。相信从那时起,这话就深深种在他的心里。所以,他除了自身知风守节,画竹也“纪律自在其中”。笔笔在法中,未能一笔逾于法外(郑板桥于石涛画题说)。他1992年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墨竹教程》,得到关山月先生的赞许并为之题签。

当然,竹固有竹之画法,画家心怀竹之情怀,方能画出形神气韵。眼前这幅竹令我感慨的是画家点胭脂于故土的绿丛,无不使人心生思念故乡的情绪。

在画家的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的不只是故乡的竹。2018年11月14日《湛江日报》百花版,刊出莫各伯的散文《我的红土母亲》和中国画《红土母亲》和《洗番薯》。

“天还没亮,母亲就得起来,把洗好的番薯擦成丝,期间还得做好早饭和午饭,还要喂猪,打扫院子。等天快亮的时候,就把番薯丝挑到晒谷场铺开晾晒,接着去参加生产队劳动。干活干到12点回来吃午饭,还得喂猪,做晚饭,然后再出去劳动。晚上下工后把晾干的番薯丝收回来,继续喂猪、挑水、洗衣服。”

我初见这副《红土母亲》,是1986年的广州星河中国画展。里面有莫各伯以雷州半岛为题材的《红土系列》。《红土系列》由《运河之畔》《牛车》《摘杨桃》等10多幅组成。赶牛车的农妇扬着鞭子,吟着雷歌,得意洋洋。那位大妈扯开衣角接住树上不断掉下的杨桃,目盯着树上,心上的花也与树上的花一齐怒放。运河畔,几个小伙正在穿裤子,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跃然纸上的雷州乡村生活气息浓郁,风土人情特色强烈。

不知红土地是不是雷州文化的底色。莫各伯去年8月12日这样向前来采访的湛江日报记者介绍那次星河展。“当时我把湛江的夏季画展里画得较好的画送到广东省美协。之后美协选择了三位作者到广州办星河展。而我的个人展展出的《红土系列》,展示的是雷州半岛的文化。”

被故乡红土文化熏染的莫各伯,早就自觉接地气了。40年前那个初夏,在美院读研究生的莫各伯掖着一幅《荔枝红了》,匆匆赶到康乐园。

滴着翠珠,流溢着红土芬芳的荔枝,一下子把思绪牵回故乡。

雷州半岛处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纬度为北纬20度13分,年均温度23.8℃,日照时间年均1997.7小时,全年无霜冻,最早红透的荔枝比其它地方要早10多天。

半岛雷州所以最易生发红的果实,且红得勃然,生动,是因为此前14万年至16万年间,由于地下岩浆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地下水产生蒸汽引起爆炸,赋予这片土地热情耀眼,激情如火一样的铁锈红。而这铁锈红最富有高地磁和地气。

这副《荔枝红了》,后来成了作者出版的第一本“日历画”。

想来画家莫各伯永远与红土有缘,永远与故乡有千丝万缕。不久前,他接到雷州市公园景观柱设计任务,毅然把12张红土系列作品复制成瓷板画装饰在公园广场的12支石料景观柱上。

阳光下,两排12支耸立的景观柱熠熠生辉,那是雷州文化的光芒。

新闻推荐

16支晋级队伍激烈角逐 凤凰曳舞队喜获冠军 第五届“茂德公杯”广场舞大赛总决赛圆满举行

获得冠亚季军的代表上台领奖。文/记者张蔓莉通讯员郑春香图/记者欧阳泽11月16日晚,2019第五届“茂德公杯”广场舞大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