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环卫工

南方日报 2019-11-10 06:41

丹霞山舵石风景点,张学平踩着近乎垂直的崖壁向下移动。

朝阳灿烂,峭壁环卫工张学平拾级而上,前往当天的工作地点。

头盔、安全绳、腰带和垃圾袋是张学平下崖工作的基本装备。

中午时分,阳光直射丹霞山顶,裸露的岩壁表面温度逼近50摄氏度,工作中的张学平满头大汗。

忙碌了一个上午,工友们坐下来一起吃午饭。

崖壁上的垃圾多是游客随手扔下或被风刮下的食品包装袋和塑料水瓶。

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张学平骑着摩托车回家,临近家门,听到车声的女儿跑出来迎接父亲。

扫描二维码

和环卫工们一起

为丹霞山美容

11月7日清晨,丹霞山草木的露珠刚刚迎上朝阳,张学平和同事们已经背着行囊,向大山里出发了。

他们的背包里,装着绳索、防护服、垃圾袋,以及面包豆干等干粮,还有1升装的矿泉水。

从长老峰的山门上山,来到游人必至之处“双囍台”,约莫20分钟路程。观景台的上方,是几近垂直的悬崖峭壁。张学平穿上防护服,将两条绳子系在腰间,两名队员在悬崖边的树上为他固定好绳索,张学平“噌”的一下就翻出了栈道旁的栏杆。

“放!放!”“左一点。”“往右,往右。”“好了!”

他穿着钉鞋,但岩石上的苔藓偶尔还是会令他打滑。丹霞山拥有独一无二的地貌,赤壁丹崖,悬崖上裸露的红色岩石吸收阳光的热量,开始发热,人的手掌不可长时间在岩石上支撑。因此张学平的身体向后仰,整个人与崖壁成近60度角,身体的重量都牵系在腰间的安全绳上。

如蜘蛛侠般飞檐走壁的场景就出现在丹霞山的悬崖峭壁间。张学平一边大声地指挥着同事们收放绳索,一边在崖壁上轻快地移动着。在几近垂直的崖壁上,他三两步便从一块巨石跃上另一块巨石,捡起石缝间卡住的一个被丢弃的食品包装袋,放进腰间挂着的垃圾袋里。

待到清理完一块崖壁的垃圾,张学平便让队友们收绳索,快速地爬回栈道上。

这一去一回,张学平已大汗淋漓。他从背包里掏出毛巾擦汗,又大口喝起水来,吃了一些食物补充能量后,很快向下一片悬崖出发。

这样的工作,在丹霞山年复一年地进行着。作为丹霞山的环卫工,张学平每个月有两天要进行悬崖上的清洁作业,而他并没有将自己的危险工作告诉家中的女儿和老母亲。

“她们不知道我下悬崖,只知道我在景区做环卫,没告诉她们是怕她们担心,安全我是很有把握的。”他说。

张学平在丹霞山长大,山林是他小时候的游乐场,因此这份工作对他而言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他今年38岁,但在悬崖清洁队的4人中,已是年纪最小的,承担下崖环卫工作。队长朱省华曾一手带领张学平入行,如今担心这份工作后继无人,“年轻人不再愿意承担这么艰苦的工作。”

夕阳西下,一天的工作结束了。

张学平骑上摩托车沿着山间公路往家赶去,10多分钟后摩托车转入一条田间小道,不远处便是自家的二层小楼。

“爸爸回来啦!”听到熟悉的摩托车声,女儿从家里跑出来迎接张学平。

他一把抱起女儿,穿过自家的水田迈入院门。此时,他已经卸下了“蜘蛛侠”的“盔甲”,准备为家人掌勺。

图片:南方日报记者石磊

文字:南方日报记者唐子湉

统筹:秦文纲王辉

新闻推荐

大革命时期铁甲车队真实故事 明天在霞山区图书馆“上演”

主讲嘉宾:彭宏远主办:湛江市霞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协办:湛江市解放海南岛渡海战役研究会时间:2019年10月24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