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初期雷州半岛第一位进士洪泮洙故居年久失修 专家呼吁保住这座300余年古建筑
11月6日,记者从麻章实地采访了解到,位于麻章区太平镇庐山村的清代初期雷州半岛第一位进士——洪泮洙的故居已经年久失修,面临着倒塌的危险。为保存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古建筑,当地村民和历史文化专家希望能引起重视,尽快修复洪泮洙故居以及村中其他的古民居。
现场>>>
约350年历史洪泮洙故居
面临倒塌危险
记者来到位于麻章区太平镇的庐山村,只见这里依山傍海,风景秀丽。
在当地村干部和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拨开丛生的野草,终于见到了洪泮洙故居。该建筑一看上去便已经历了重重岁月的沧桑洗礼,目前已经年久失修,面临随时倒塌的危险。主屋顶部已经破了硕大的窟窿,阳光直射进长满青苔的潮湿地面和墙壁,室内一片凌乱。
“这间古建筑已经有约350年历史了,也已将近半个世纪没有修缮过。这里又靠近海边,台风加上腐蚀,如果再不修缮加固,我们真担心这古建筑哪一天就倒了!”庐山村今年已经75岁的洪南保老人边翻出历史典籍,边如数家珍地介绍,洪泮洙是明末举人,清代初期雷州半岛的第一位进士。洪泮洙为人正直,关心百姓,勤奋好学,力求上进。在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54岁的洪泮洙出任江南省徽州府休宁县知县,任职期间,政绩显著。《雷州府志》记载他为官时“政尚宽简,休人颂之”。康熙八年秋,洪泮洙卸任归里,在故乡庐山村(当时庐山村属遂溪县)组织乡亲修建洪氏宗祠,并以洪氏宗祠为村“学堂”,带领村民习诗作对,撰写编章。他自己也写出专著十几本,激励村民大众尊重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承和保护,在雷州半岛传为佳话。老年的洪泮洙慧眼识才,提携后辈。洪泮洙很赏识陈瑸(洪比陈年长44岁),曾赠励志诗“岁序频催前辈老,江山留待少年雄。”
问题>>>
庐山村大量古民居建筑
被侵蚀得越来越残旧
“我们庐山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底蕴,现在村里仍保留有大量古建筑,但其中很多都和洪泮洙故居一样,面临年久失修、日渐损毁的困境。”村干部洪福权边带记者参观,边说道。
据悉,庐山村始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750多年历史,可谓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据记载,在清代前,庐山村便涌现出进士八名、文武举人各一名、知县三名、县丞五名、儒林郎七名等,登仕郎、贡生、廪生、痒士生、国学生共267人。
庐山村还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暴发后即1939年春,雷州师范(今岭南师范学院前身)在雷城被日军飞机轰炸。雷师负责人为安全起见,便搬迁来庐山村。当时,该校校本部设在村东翰崖公祠,教室主要设在洪氏宗祠内。在洪氏宗祠教学育人上课时间的四年内,为抗日战争和后来解放战争培养、输送了很多优秀的人才,特别是为共产党培养了大批优秀革命干部。
“洪泮洙故居,当年也曾作为雷州师范的教室使用过。”记者现场了解到,庐山村的这些古民居建筑屋大门高、各有特色,并通过巷道相连。庐山村中央和最高处还有一座独特的回字形古炮楼,修建于1796年,占地约600多平方米,光是外墙就有1米2厚,易守难攻,是雷州半岛非常少见的古炮楼。但遗憾的是,古炮楼也和其他古民居一样,年久失修,在岁月的侵蚀中变得越来越残旧。
建议>>>
专家建议重视保护好古建筑
并加以活化利用
历史文化专家也在为庐山村的古建筑保护和开发利用鼓与呼。
11月2日—3日,第三届广东祠堂文化研讨会(祠堂文化与现代乡村建设)在清远英德召开。中国民协副主席、广东省民协主席李丽娜,广东省文联副秘书长、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梁少锋等出席。来自省文联、省民协以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暨南大学以及广东省社科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一起探讨乡村祠堂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介绍和推广各地祠堂及古建筑的保护经验。
2018年入选了广东省委宣传部评出的“2018年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又进入2019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公示名单的湛江市民俗文化研究会专家杨太利,此次应邀参加了第三届广东祠堂文化研讨会。杨太利携论文《庐山村洪泮洙修建洪氏宗祠与雷州师范关系》参会,并在发言中介绍了庐山村富有特色的古建筑,引起专家们的关注,认为很有历史价值,纷纷建议要引起重视,认真加以保护和做好活化利用。
“此次研讨会主题为"记住乡愁,传承文脉"。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要把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发挥古建筑的凝聚、教化功能,既修旧如旧,又与新村规划建设融合,赋予其新风尚,在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的弘扬传播中寻找更好的结合点,成为乡风文明的良好载体,合力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杨太利说。
新闻推荐
●绿野我不知道当年大文豪苏东坡路过雷州半岛时的心情,悲哀?失落?痛苦?抑或全都有之?因为雷州半岛那么郁热,那么蛮荒,那么苍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