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金钥匙”打开脱贫致富门佛山对口帮扶湛江,多举措带领当地走出产业致富之路
金秋十月,当2019年的秋风吹进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喜迎一派丰收之象。
雷州市杨家镇宅湾村,312亩口感香甜软糯的红薯正静静躺在地里等待翻拣;遂溪县建新镇那仙村,上千亩红心火龙果开始新一轮挂果,硕大肥厚的果实沉甸甸压弯了枝头;廉江市石颈镇白坭村,2000亩红橙陆续成熟,特有的柑橘清香盈满果园,等待运往珠三角各地……这些产自湛江的美味,不是寻常农产品。它们是佛山对口帮扶湛江地区,实施“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项目。当一把把“金钥匙”开启湛江163个贫困村精准扶贫大门之际,脱贫奔小康已不再是梦。自2016年开始,佛山对口帮扶湛江省定贫困村163个,因地制宜探索产业扶贫之路,“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扶贫车间、特色种养殖等形式相继涌现,贫困户产业参与度与受益度提升。截至2018年底,佛山对口帮扶湛江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已超16亿元。
如今,断穷根、掘富源,勤造血,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已在雷州半岛广袤大地上打响。
文/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记者周珊莹、庞文彬、黄澄献、吴景邦
因地制宜用赤诚之心指引致富之路
放下戒心,村民开始相信帮扶干部的一片赤诚真心
在廉江市石颈镇白坭村红橙种植基地,2000亩红橙树枝繁叶茂,红橙沉甸甸地挂满枝头,青绿果皮交迭演绎出一派生机勃然。再过两月,这批红橙将被运往珠三角各地,以每斤15元的高价销售。
“我们村的红橙已经是"明星产业","皇帝女,不愁嫁"。”站在红橙种植基地,眼看又是一个丰收年,白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小密喜不自禁。
除了红橙,在白坭村原驻村工作队队长邬勇才帮助下,白坭村还将种植百香果作为帮扶村产业发展项目一大突破口,50亩的百香果种植基地蓄势待发,等待又一次的丰收。
“这是扶贫的好项目,种植3至5个月就能收获,回本快、易打理,市场需求量大。”在邬勇才看来,脱贫就得靠产业支撑。
无论红橙还是百香果,在佛山帮扶干部心里,装着的永远是带领乡民脱贫致富的朴素愿景。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产业起步之初的艰辛,邬勇才等人至今仍为之感慨。
他清楚记得,由于缺乏经验,刚种下百香果树苗不久,连下几场大雨差点让这批百香果夭折在地里。守在田头望着天,忘不掉的是排水护苗,邬勇才把自己狠狠地扎在了百香果园地中。辗转得知市区有一位百香果种植能人,邬勇才如获至宝,奔赴拜访只求他能给村民传授种植技能。
邬勇才的前后奔忙,换来百香果园的一次生机,一度接近夭亡的树苗活过来了。这时的邬勇才,睡了近几个月最安稳的一觉。
百香果园的到来,也让当地村民为之感恩。
今年50岁的高玉芳原是村里贫困户,家里三口人,丈夫体弱多病,儿子读书,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百香果种植基地建起后,她便被聘到基地当管理员,负责种植、施肥、除草等工作,每月工资2000元。
“以前打散工,收入不稳定,如今好了,生活越过越有盼头。”高玉芳说,如今贫困户不仅可以坐收土地租金和分红,忙完农活还可以到基地务工,提高家庭收入。
今年,从邬勇才手里接过百香果种植基地,陈小密决定前往广西聘请百香果种植专家,实现基地产量翻倍的目标。“我们之前已经跟禅城的广龙果行签订了销售协议,保证兜底收购,现在产量再上去,收益就更可观。”
与白坭村不同,位处湛江经济开发区的调文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如何因地制宜,走出产业扶贫的致富路,成为佛山帮扶干部的一道必考题。
引入龙头企业,实现集约化发展!当驻村工作队和调文村村委深入调查后,引入龙头合作社,共同开发建设智能蔬菜大棚基地项目,成为彼此共识。
然而项目刚确定,就遭到大部分村民反对。“为什么要把地给你们?”“我们没地了以后怎么种粮食?”对于调文村原驻村工作队队长付泽良而言,如何打消村民疑虑,是当务之急。
付泽良心里有着自己的盘算。农村讲究尊卑有序,他多次找到村中有威望的长辈,期望首先得到他们的理解,“跟他们说下过去的日子,穷日子过够了,老人自然不希望子孙跟着挨饿”。
另外,在付泽良带动下,工作队两次组织村民代表前往湛江市坡头区参观已经修建完好的蔬菜大棚基地项目,眼见为实,村民放下心头大石。
放下戒心,村民开始相信帮扶干部的一片赤诚真心。经过半年的努力,驻村工作队投入80万元扶贫资金,东海岛南池沟合作社投入333万元建立了一个约100亩的智能蔬菜大棚基地。基地投产后,每年解决50户贫困户就业,每年固定返还12万元,发放给130户贫困户。
“从来都不敢想,我能在村里找到一份工作,不但能照顾孩子读书,每个月还能拿到3000元工资。”贫困户刘惠明是单亲妈妈,如今她在大棚基地里工作,加上地租和每年的分红,这份家门前的工作让她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以后的学费。
龙头带动精准脱贫也需经济头脑
选择扶贫产业要符合当前消费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导向
湛蓝天空下,番薯挖掘机从原本平整的土地上开过,一畦畦红薯被连根带泥翻出。褚红色的田地里,十几个农户头顶烈日,穿梭在田垄上翻拣红薯,一派忙碌而喜悦的景象。
“今年这块地的番薯丰收了,贫困户将会有一笔不小的收入,村民的经济收入也越来越好。”雷州市杨家镇宅湾村党支部副书记谭伟文望着种植基地约312亩的番薯地,脸上挂满笑容。
区别粗放式的给钱帮扶,如何让帮扶项目更具生命力、更有持续性,成为摆在每位佛山帮扶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此,宅湾村驻村第一书记肖滨有着自己的理解,没有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很难脱贫,但缺乏龙头企业支撑,脱贫后的发展也难以为继。
“之所以选择种植番薯作为扶贫产业的切入点,是因为当地番薯种植较为成熟,且操作简单,劳动力强度不大,也能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产业扶贫才能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带动村民的积极性。”在肖滨看来,选择扶贫产业,不仅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贫困村的地理特点和农户的劳动特点,还要符合当前消费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导向。
盘活、挑选出最适合种植番薯的土地,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利用资源对接,引进雷州当地的龙头企业源果汇公司承诺每斤1.5元保底价收购,优先考虑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带着草帽在农田里忙碌的肖滨,心里有着清晰目标。
顺德区陈村镇政府驻雷州市扶贫工作组组长罗柳波则表示,“依托龙头企业的雄厚实力,我们在种植番薯中出现的风险可控,相对来说我们有信心把番薯产业做得更好,并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这也是双赢。”
而在吴川市樟铺镇下村,为了走出一条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发展之路,驻村工作队选择与当地合作社合作,依托致富带头人建立肉鹅养殖孵化基地,协助贫困户开展养殖分基地。
养殖孵化基地占地260亩,四周千亩稻田环绕,江河蜿蜒穿过,鹅群浮游在清澈的水面上,阵阵清风吹拂过来,让人心旷神怡。“今年下村养殖孵化主基地肉鹅已出栏28000只,一只肉鹅能卖250元,利润差不多有四分之一。”吴川市泰丰农业机械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下村致富带头人陈胜伟欣喜地告诉记者,单是主基地,一年就可以卖出10万只肉鹅。
“我们现在已经开了两个贫困户养殖分基地,每个分基地每批次可养殖鹅100只~200只,后续将逐步在每个自然村都铺开养殖分基地建设,带动贫困户养殖增收。”下村村驻村第一书记林宁表示,为了更好保障贫困户的利益,合作社不仅垫付贫困户养殖全过程所需的资金(包括饲料、疫苗等),最后还进行商品鹅的回购和统一销售,确保解决贫困户资金和销路两大困境。
产业延伸哪赚钱奔哪去的实干闯劲
让扶贫产业真正植根于湛江的区域资源优势
“书记你来看,这几颗大果绝对超过一斤,又甜又靓!”10月正是火龙果丰收的季节,种植基地里成片的果树上挂满红彤彤的果实,站在湛江遂溪县建新镇那仙村火龙果扶贫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田埂上,贫困户周林虎熟练地将成熟的火龙果采摘、打包、装车,运往附近不到5公里的加工企业。
全年能产果,园区能发电,家门口能致富……在火龙果产业园,这些正变成现实。
在禅城驻廉江县工作组多次接洽下,火龙果产业园精准引进外地龙头企业广东美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火龙果专业合作社承办的精准扶贫产业示范项目,为村民提供了近500个就业机会,仅种植基地就吸纳了80名村民稳定务工,其中包括23名贫困户。
周林虎告诉记者,自己每个月能拿到工资约2500元,加上通过种植基地入股资金分红900元,一年下来约有3万元。
三水驻遂溪工作组副组长吴胤晟介绍,扶贫产业发展模式,除了常规性的“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火龙果种植业之外,如何盘活资源、以最低的成本产出最大的效益,是建新镇这几年来一直在探索的路子。如今,除了发展火龙果种植、深加工以外,那仙村还将光伏发电项目也放在了龙头企业。
“我们把光伏发电项目建在厂房楼顶,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月均发电量约为38000度,年均总发电量约为45.5万度,平均年收益38.5万元,贫困户每人年均分红可获近5000元的收益。”
通过建设种植基地,延伸下游产业链,有效整合当地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面对当地丰富的农特产资源,不少驻村工作队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梅田村有1500多亩水田,村民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粮食产量丰富。“以前村里的水稻收购价基本维持在1元一斤左右,勉强能算自给自足吧。”梅田村党支部书记吴汉精已经是村里20多年的“老书记”,一直希望能帮村民提高收入,苦于没有门路、资金。
自从工作队进驻后,他眼看着工作队跑前跑后,针对村里特有的产业优势,引进然生种养合作社,并在合作社建议下,从广西引进优良品种百香米水稻。
但是,不少村民对于新品种并不买账。“谁知道你这个品种能收多少米?搞不好在我们这里还减产了。”“我们也不知道新米怎么种,谁能试着种给我们看看啊?”
面对持观望态度的村民,在工作队的协商下,合作社在梅田村早造试种200多亩百香米水稻,结果大获丰收,亩产达1100多斤,每斤收购价近2元,效益是当地稻种的近两倍。丰收的喜悦打消了村民和贫困户的疑虑。
当年第二造水稻,合作社开始与村民发展订单农业,为村民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并以每斤高出市场3角的价格收购,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在实打实的利润面前,全村种起1000亩优质百香米水稻,年底平均亩产超1000斤,比当地传统水稻高出300多斤。
村民吴华利的30亩晚造稻田全部种上了百香米水稻,亩产达1100斤,全部以每斤1.4元左右的价格出售给合作社,收入增加近2万元。“每亩增收不少于400元,还是发展优质稻米好!”望着田里的水稻,吴华利脸上笑开了花。
梅田村驻村第一书记夏月恒说,全村改种优质稻米后,增收不少于40万元,许多贫困户收入也因此增加了,明年全村的水田将全部种上百香米等优质水稻,打造梅田优质稻米区,推动梅田脱贫致富。
水稻增产增收完成后,驻村工作队又瞄上了粮食加工厂这一商机。走访中,工作队发现,整个南兴镇有将近2万亩水稻,但却只有一个粮食加工厂。
多次讨论加实地调研,工作队最终决定投入扶贫资金入股成立梅田粮食加工厂。“周边村庄均为产粮大村,水稻产量丰富,水稻原料烘干需求度大,我们建一个粮食加工厂,绝对有优势!”原驻村工作队队长周俊华认为,粮食加工厂不仅能解决村民晒谷难的问题,还能为部分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带来就业收入,更为村里带来水稻烘干的经营利润收益,延伸水稻产业链条。
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从“输血”到“造血”,佛山扶贫干部摸透湛江当地村情、乡情,把握湛江当地产业结构、市场容量,让扶贫产业真正植根于湛江的区域资源优势。
稳固的产业支撑、坚持兜底的帮扶政策更让贫困户的心热起来,身动起来,积极主动参与脱贫致富,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在绿油油的田间地头,兴起勃勃生机的发展热潮。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朝华)11月2日,霞山区人民大道南路设置的《湛江日报》党报阅报屏前,不时可见驻足浏览报纸的市民。一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