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区 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铿锵前行七十载 日夜兼程创新篇

湛江日报 2019-09-28 08:12

湛江水上运动中心。本报记者 郎树臣 摄本报记者路玉萍通讯员卓小腾庞春敏

这是一块充满勃勃生机的土地,这是一个迸发激情与活力的城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无处不让你感受到强劲的律动——这就是昂首奋进中的赤坎区。走进这千年古埠,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人居环境优美宜人、社会事业欣欣向荣,这里处处彰显着顽强搏击的恢弘气势。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伴随着新中国的前进步伐,赤坎区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赤坎区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积极探索,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建成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奋力迈进。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现代产业体系稳步壮大

70年来,赤坎始终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经济总量实现了大幅跃升。70年来,一代代赤坎人满怀豪情壮志、肩挑发展重担,抓机遇、谋振兴、促发展,促进赤坎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2018年赤坎完成生产总值343.2亿元,比1984年生产总值0.5亿元增长了685倍。2019年上半年,赤坎围绕“打造湛江城市客厅、中央商务区和首善之区”工作目标,聚力落实“四大抓手”和“五大产业发展计划”,高标准打造“两区一城”(中央商务区、创新创业集聚区、都市工业城)产业发展平台,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74.76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1984年的19.1:27.8:53.1调整为0.4:14.8:84.8,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量质齐升。

70年来,赤坎始终坚定不移推进提质增效,形成了工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赤坎仅有零星的几家作坊式小工厂,生产火柴、炮竹、烟丝等产品,工业少、基础差。上世纪70年代初期,赤坎开始重视区街工业,发展了30多家区街工业企业,涉及机械、化工、建材、油漆、无线电配件、电动工具、汽车维修等行业,1975年完成工业产值1102.1万元。改革开放之后,赤坎坚持打基础、挖潜力、抓革新、上项目,大力发展区街工业,由传统的手工作坊逐步向现代化工业发展,工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1996年实现区街工业总投资2.24亿元,共有街道工业企业986家,形成以机电、冰柜、食品、服装、汽车配件、五金、家具等门类齐全的工业格局,完成工业总产值8.34亿元,比1979年增长了73.3倍。近年来,赤坎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区位优势,以优质的营商环境、高效的行政服务效率,发展了湛江发电厂、中粤能源、湛江卷烟厂、湛江烟印、珠江啤酒等一批重点工业企业,稳步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计划,培育了18家高新技术企业,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2018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51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96.62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850倍。

70年来,赤坎始终凝心聚力推动转型升级,现代化都市型经济作用显著。新中国成立之初,赤坎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私营工商业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赤坎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调整行业结构,加快技术改造。近年来,赤坎全力打造“两区一城”平台支撑,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型产业集聚发展。高标准开发“旧大天然-金沙湾-调顺岛”片区,建设了金沙湾广场、民大中心、京基大厦等地标建筑,城市客厅作用逐渐加强。成功引进中石油、中石化、华侨城、中信银行、友邦保险等近百家知名企业区域总部在赤坎注册落户,总部经济集聚效应明显。成立了湛江海田物流产业园,建有南方水产交易中心、海田国际建材交易中心、海田国际车城等多个大规模专业商贸市场,汽车、水产、建材等贸易辐射粤西地区,赤坎的汽车销量占湛江市的八成以上。大力发展创新创业聚集区,建成湛江市电商产业园,一大批电商服务平台企业入驻运营,电子商务企业增至500多家,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2018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286.1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5.5亿元,增长81.2%,增速排名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7.7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349倍。2019年上半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48.26亿元,同比增长7%。

70年来,赤坎始终坚持不懈优化营商环境,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新中国成立之初,赤坎只有商铺560户,行商210户,工业26户,手工业75户。1957年,赤坎实现手工业和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公私合营、集体企业逐步建立。改革开放后,赤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招商引资,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发展了粤西地区首家中外合作企业。近年来,赤坎始终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全力推改革、促开放、优环境,政府服务效能持续提升,“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高效便民,行政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时间从平均法定21个工作日缩减至平均5个工作日,被评为“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吸引了恒大集团、雅居乐集团、华润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抢滩进驻合作,2019年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2891户,新增注册资本20.21亿元,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赤坎大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大力助推市场主体发展实现提质增速,企业效益持续提高,2018年来源于赤坎税收收入首次突破40亿元,区级税收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增长18.3%,非税占比17.3%,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

城乡人居环境全面优化古商埠文化特色凸显

70年来,赤坎始终坚持改善群众人居环境,城区基础设施实现脱胎换骨。赤坎依港而生,是一个从小埠头发展起来的新城区。1949年以前,赤坎区共有大街小巷56条,总长10多公里,桥梁6座,总长114米,且主干道少、交通混乱。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83年湛江地市合并,1984年赤坎升格为县级市辖区之后,赤坎区加快修建公路、整治街道、搭建桥梁,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区共有7米长以上的道路两百多条,新建改扩建人民大道、椹川大道、海滨大道等主干道,赤坎连接区内外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四通八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出行环境不断改善,赤坎公共交通也得到长足发展,构建起拥有巴士、的士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组成的公共交通体系。近年来,赤坎区高度重视交通建设,全力落实重大交通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配合市加快推进西城快线、玉湛高速、调顺跨海大桥、湛江大道的建设,加快小街小巷升级改造,完善公交路网,城市路网通行能力持续提升。以前,赤坎区海边街道常受海水侵浸,赤坎下水道仅有四条,总长不足2公里,排水性能差,常常淤塞不通。新中国成立以后,修建多条海堤,大大提高了抵御风暴潮灾害的能力。上世纪70年代后更是将下水道建设列入重要项目,加紧新建、改建、补建下水道,实现街区流水畅通无阻,大幅改善“水浸街”现象。1949年,赤坎区路灯主要分布在中山路、民主路、中华路和九二一路,其余大街小巷均没有路灯,入夜一片黑暗。新中国成立以后,引进先进照明技术,实施港城路灯改造工程,赤坎所有大街小巷基本上全部安装路灯,入夜以后灯光融融、绚丽斑斓。

70年来,赤坎始终大力构建城市新格局,城市建设实现换颜提质。赤坎原为沿海渔村小港埠,人烟稀少,建设落后,抗日战争时期,城区建设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以来,赤坎不断提升城乡建设水平,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来,赤坎不断加强绿化建设,1960年掀起植树造林绿化高潮,1991年基本消灭宜林荒山,2000年底获广东省绿化达标奖杯,目前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共绿地10.3平方米,拥有景色秀丽的南国热带花园、寸金桥公园、滨湖公园、瑞云湖公园、东菊公园等,形成“河江相通”的水域景观廊道,休憩游园、生态带、活力绿道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生态体系,是湛江市首个“生态文明区”。近年来,赤坎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旧院落面貌更新、市容环境精细管理、脚印路网改造等方面成效显著,建设了一批彰显城市特色的示范街区和地标性建筑,金沙湾更是成为湛江魅力中国城竞演力推的钻石旅游景点,获评“广东十大美丽海岸”“国家4A滨海旅游区”。此外,赤坎区大力推进“创文巩卫”和城市更新改造,优化调顺片区、北桥片区、海田片区控规修编,城市综合承载力大大提升。加快推进了旧大天然片区等“三旧”改造项目,建设了京基城、君临世纪、东盟城等一批名优楼盘建设,城市承载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70年来,赤坎始终以城乡融合为着力点,绘就了乡村发展的瑰丽画卷。过去的赤坎村庄多为茅檐草舍、泥沙道路、煤油灯照明,村容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赤坎城区不断扩展,出现了一批“城中村”,村中民宅、道路、卫生、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行城村一体化,大大提升了村民生活水平,村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上世纪80年代后,许多农民纷纷开始新建砖瓦房甚至楼房,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赤坎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已全面消除了农村危房,今年赤坎基本实现农村道路全面硬底化,市政自来水通村到户全覆盖。近年来,赤坎以打造美丽宜居农村为目标,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污水革命”,33条自然村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大幅改善了农村脏乱差现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丰厚、大埠村被评为省级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

新闻推荐

市少儿跳水赛赤坎夺第一

本报讯记者卓朝兴通讯员李炎东报道:近日,2019年湛江市少年儿童跳水锦标赛展开角逐。比赛设有1米单人跳板、3米单人跳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