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洲法庭办案人员 渔船上为民开庭判案8年来奔跑33万公里

湛江日报 2019-09-25 08:50

本报记者李亚强

通讯员周海威

渔船挂上国徽,拉上横幅,用泡沫箱临时搭起审判台,摆上台牌,装好电脑设备……一个简单但不失威严的临时法庭,便在硇洲岛的海边开庭了(如图,通讯员周海威提供)。

这样的开庭场景,是硇洲法庭的工作常态。地处湛江市东南部的硇洲岛,陆上距离市区约60公里,海上距离约28海里,硇洲法庭是广东省法院系统中唯一不通陆路的“海岛法庭”。这个边远的海岛法庭,只有法官陈道准、法官助理吴声远、书记员窦文伟3人。为方便渔民,硇洲法庭办案人员经常扛着国徽上渔船开庭,“国徽在哪,巡回法庭便开在哪”,坚实地履行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小岛大法官”。

带着国徽开庭

巡回法庭开遍海岛

“……硇洲法庭,现在开庭。”在审理一起婚姻纠纷案件时,硇洲法庭副庭长陈道准作为承办法官按照法定程序认真进行庭审,而且开庭时全程用的是当地的方言。“没办法,个别村民听不懂普通话,只能用方言。这样双方当事人才能听得懂,沟通比较方便,这也是我作为本地人的一个优势吧。”陈道准说。

没有固定办案场地,哪里有群众需要,他们便带着国徽,行走在海岛的每个角落,把巡回法庭开到群众需要的地方。有时候开完庭退潮了,船无法靠岸,硇洲法庭办案人员与原告只能涉水上岸。身处小海岛,大案要案不多,邻里关系、婚姻家庭、赡养纠纷这些家长里短的事,是他们日常受理的“案件”。

硇洲法庭办案人员常年负责调解、审理岛上涉8个村委会、46个自然村、五六万居民各类纠纷。由于海岛个别乡村道路崎岖无法通车,有时送达都是靠步行、自行车或摩托车,甚至要坐船出海到渔民渔船上。“晚上送达、骑摩托送达、到渔船上送达或者开庭,这些对我们来说是常有的事,我们都习惯了。我们多辛苦一点,群众就舒心一点。”法官助理窦文伟说,海岛不大,环岛一圈才36公里。用他们多办事换群众少跑腿,近8年来,硇洲法庭的工作人员就跑了33万公里,相当于绕岛近1万圈。

初心始终不改

当好乡亲的“小岛大法官”

岛上的村民经常说,有事就找“小岛大法官”准没错。

“法官同志,我的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已经两年多没给我们老人生活费了,我们该怎么办?麻烦你给我支支招。”刚开完庭,群众又拉着还穿着法袍的陈道准说了起来。不慌不忙的他,又带着法庭工作人员面带微笑向群众耐心释法答疑。

“习惯了,平时一些案件庭上解决不了,都是靠庭后协商调解。岛上的村民比较淳朴,有时法律说不明白的,反而讲一些道理他们还更容易接受。”陈道准介绍说,“我们结案不是唯一目的,关键是让双方当事人都能心服口服,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每次到渔船、乡村开庭或送达时,法庭工作人员总会被乡亲们拉住当起法律顾问,但工作人员从不推脱,常常在群众家释法,一坐就是大半个小时。提起硇洲法庭的“小岛大法官”们,不少群众都竖起大拇指。只要法庭工作人员出面调解,许多正在气头上的当事人也能把气压下来,把道理听进去。

近5年来,硇洲法庭共接待人民群众,企业来电、来访法律咨询1600多人次,指导镇内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委会提供法律业务指导及协助调解176人次。

五年结案率100%

连创“八无”佳绩

践行司法为民,硇洲法庭屡获殊荣。2003年、2004年、2013年先后被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集体三等功;2018年,被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集体二等功;2019年,被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作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的派出法庭,硇洲法庭只设有一个审判单元,法庭仅有3人,近5年,每年平均案件约250件。

尽管人手紧缺,交通不便,工作条件艰苦,但工作人员长年累月扎根海岛,克服种种困难,无怨无悔奋斗在基层一线,足迹踏遍8个村委会、46个自然村。五年来共办理各类案件1174件,结案率100%,案件调撤率每年均保持在56%以上。同时,更是创下连续五年呈现无错案、无重审、无再审、无申诉、无上访、无超审限、无抗诉、无民转刑的“八无”佳绩。

近8年以来,为民奔跑33万公里,绕岛近1万圈,是他们用青春刻画出的奉献轨迹,更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轨迹。他们用坚守和奉献诠释了初心和使命,为岛上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司法服务。

新闻推荐

高铁版“深中通道”来了 深茂铁路深江段有望年底动工平行式跨越珠江口,也采用“东隧西桥”模式,有望于2024年完工

平行式跨越珠江口,也采用“东隧西桥”模式,有望于2024年完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