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用17年让“中国丹霞”走向世界
9月21日,广东省委宣传部发布第十一期“南粤楷模”,彭华是唯一没能出现在“南粤楷模”称号授予现场的荣誉获得者。然而他推动“中国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为中国丹霞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会永远被他为之奉献大半生的丹霞大地所铭记。
彭华,生前是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长期从事地貌学和旅游开发研究,是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专家、中国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专家,是中国丹霞地貌科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和中国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领域开拓者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主持南方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报世界遗产,获南方六省联合申遗领导小组杰出贡献奖等,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2018年1月8日,彭华因心脏病在广州去世,享年62岁。
献身丹霞:17年漫漫申遗之路
广东丹霞山是这一切的起点。“可能是凭一个地学工作者的专业敏感,第一次见到它,就被它震慑了,感觉仅仅作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太委屈它了。”1987年,赴丹霞山调研的彭华对丹霞山“一见钟情”,想着一定要为丹霞的研究和推广做点什么。没想到,这一做就是一辈子。
1992年9月,彭华干脆来到韶关市仁化丹霞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工作,他不要档案、不要户口,舍弃城市舒适生活,举家迁往仁化小城。从此,彭华一边搞丹霞山的保护利用和规划建设,一边潜心丹霞地貌的研究。
彭华认为我国对丹霞地貌的研究已有好几十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申遗”是使其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重要途径,为此他踏上了17年的丹霞申遗之路。自1993年第一届全国旅游地貌学术讨论会起,彭华几度提议丹霞申遗被搁浅。终于到了2006年,在国家相关部门推动下,彭华任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遗项目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
此后在2006年到2010年5年间,彭华为丹霞申遗进行了繁重而艰辛的工作。妻子丰秀荣回忆,“申遗关键期,彭华几日几夜未睡,实在坚持不住,才来到床前嘱咐我说:‘困得熬不住了,睡一个小时,你一定叫醒我。’当时恰值彭华的学术评估期,如果再继续主持申遗工作,他将错过学院的职称评估。有人劝他放弃,但他拒绝了,“走出国门是中国几代丹霞学人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放弃”。
2010年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丹霞”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一次性通过6座名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在全世界仅此一例。丹霞申遗成功后,彭华却把这一切归功于祖国:“国家强大了,我才有机会把自己长期以来的研究展示到国际舞台上,最终为国争光。”
扎根为民:离世前100天仍在青藏高原工作
彭华曾表示“我希望我主持开发丹霞山能够实现政府、景区和当地农民的‘三重效益’”。30年来,他不但推动丹霞山成为中国名山、世界名山,也极大地带旺了景区周边农村经济发展,助推近3万名农民脱贫致富。
仁化当地老百姓都把彭华当做亲人、“村里人”,每次彭华到仁化下乡考察,当地村民们都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有时卖手工艺品、卖香瓜的大叔、大婶会追着给他送点小特产。“彭华教授把一生的芳华岁月贡献给了丹霞山,他将丹霞山推向了世界,让仁化人民以丹霞山为傲;他推动了仁化旅游经济的发展,造福了仁化的百姓。”彭华逝世后,丹霞山所在的仁化县委县政府在悼念文章中这样写道。
近年来,为了更确切地研究我国丹霞地貌分布状况及特点,彭华牵头推进“全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调查”项目,他仅用3年时间,就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带领博士生,三上青藏高原,途中数次遭遇暴雨,多次经历塌方泥石流、高原缺氧呼吸困难等险情。也因为这股较真的劲头,彭华在近年的每次野外考察几乎都要自己贴钱。
就在离世100天前,彭华还踏在海拔五六千米的青藏高原土地上。经年累月的艰辛工作,使彭华的心脏终于不堪重负,心血管主动脉大面积阻塞,连给医生进行手术准备的时间都没有就匆匆走了。
本版采写:
南都见习记者 李宛真 记者 冯芸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凯杰报道:6日,有读者致电本报报料称,他的亲戚前往医院就诊时,刚到医院门口突然出现危急症状,所幸得到医院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