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的美好人生

湛江日报 2019-09-18 08:26

本报记者赖寒霜特约通讯员陈超铭

日前,遂溪县江洪镇教育促进会惊喜地收到一笔100万元捐款,将分期帮助贫穷学子和奖励优秀学子。

捐款者是姑寮村老人姚春魁,村民议论说,昔日乡村贫穷“放牛娃”,出去闯世界当“油王”,如今回来又成慈善家了,谁也意想不到。

记者在遂城见到这位已82岁的传奇式的人物,虽是耄耋之年,却身板挺直,精神矍铄十分健谈。

穷人孩子早当家

姚春魁健步如飞,带着记者来到他的家,那是位于遂城的一栋5层楼房。

姚春魁望着这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楼房,颇有感触地说,已是儿孙满堂,但房子还是显得空寥住不完,这与以前一家子挤在三间破草房里是天壤之别。

姚春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于江洪镇姑寮村一个十分贫穷的家庭。在他的记忆里,兄弟姐妹5人与父母住在矮小破旧的茅草房里,没地方睡,打小挨贫受饥。因为家里太穷,父母没钱供他读书,没上过一天学。他的童年就在山坡上与牛群一起度过,成了村民眼中的“放牛娃”“野孩子”。11岁时,身体瘦弱的他就开始耕田种地,早出晚归,帮父母支撑着这个家,供弟妹们读书。

1957年,20岁的他到浙江参军了,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村子。他人聪明,也很勤奋,在部队里开始学习识字,身体强壮了,知识也丰富了。1962年退伍后回到村里,不久,积极向上的姚春魁在村里当上大队民兵营长,几年后离开村子到雷州林业局当临时工,开启了他的拼搏人生。

姚春魁说,那时候穷怕苦怕了,他什么重活难活都干,并且能干得好,干了几年就转正为干部,后被领导派到河头林场管理生产、收割松脂等,整天埋身茫茫的林海里。

艰苦创业当“油王”

改革开放后,林场管理体制也“活”起来,为了提高松脂松油的生产和效益,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林业局启动了承包制,7个林场油松收割由个人承包经营,但广大职工担心风险,都畏缩不前,不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姚春魁头脑灵活,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机,交出承包金后,他1人独揽了13万亩松林的油脂生产和经营。由于管理到位,经营有方,松油松脂加工后送到全国各地去,财源滚滚而来,不久这个贫穷的“农村仔”转身成为百万富翁。

1993年,姚春魁失去了承包经营权。“虽然承包权没了,但经营管理的经验和市场的网络还在,我一点也不心慌和埋怨,外面的天地很大,正想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呢!”姚春魁回忆着这样说。

不久,50多岁的姚春魁开始转战广西。他开着一辆吉普车深入到钦州、桂林、玉林、合浦、防城港等的山区林地,一大片一大片地承包那里的油松林,面积达几十万亩,成为广西最大的“油王”。他雇佣700多名工人每天为他收割松油松脂,六七年间,不知道开烂了多少个车轮胎,饿了累了就吃点饼干杂粮,趴在车上打盹。晚上要么在山林里睡,要么就睡在街边。多年来舍不得花钱住宾馆,舍不得吃一顿大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知不觉几年间赚了好几千万元。

外地创业成功了,姚春魁回到家乡经营酒店,同时又与他人合股建松油厂等,生产经营红红火火,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企业家。

回报社会扶贫济困

风雨几十年,如今又回到姑寮村,一切都变了,泥土路变成水泥村道,原先的茅草屋变成了一栋栋小洋楼,村场有文化楼、小广场、敬老院等,呈现出勃勃生机。姚春魁感叹说,农村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还是改革开放好!

见到记者进村,村民纷纷围了上来,指着地上的水泥路和高高的文化楼说,这些都是姚春魁带头捐款建成的,对村贡献很大。

姚春魁从广西回来后,主要在家乡经营餐饮旅业。手中有了钱,他不仅帮助亲戚建起楼房,还捐了大笔钱给村子搞建设,每年定期回村看望敬老院老人,宴请村中60岁以上老人,给他们发红包等。

他关心社会,心存感恩。当他在报纸上看到雷州市有一家庭因病贫穷潦倒时,几次前去看望送钱送米。他经营的酒店里,有一名来自北坡镇架岭仔村的服务员,因父母残疾丧失劳动力,三姐弟饱受饥寒,姚春魁带着酒店员工去看望,捐款捐物,回来后又主动联系县残联,捐款6万多元帮助这一家人建成一栋平楼,解决住宿问题。不久,其父母因病双双离去,姐姐已远嫁,10岁的小弟弟孤苦伶仃,于是姚春魁通过村干部把他接到城里,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供他吃住,送他上学。孩子如今已长大,到珠三角学厨艺了。

奖学奖教,建路修桥,扶贫济困,一路走来,姚春魁已记不清帮了多少人,干了多少好事。

抚今追昔,韶华易逝。姚春魁说,自己小时贫困,深深体会到贫穷的苦楚,所以总想尽一份力,帮帮别人。

新闻推荐

针对工作推动不力 履职不到位 有令不行等作风问题 遂溪设“蜗牛奖”倒逼干部勇担当

本报讯(记者林小军通讯员蔡明)9月5日,遂溪县纪委出台《遂溪县作风建设“蜗牛奖”认定办法(试行)》,从2019年起设立“蜗牛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