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谈中秋节文化内涵:过好传统节日 涵养文化自信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到来,过去有哪些中秋传统民俗?如今又有何新的时代内涵?民俗专家表示,中秋节既可以激活历史传统,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要让古老的节日文化内涵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以文化创新形塑文化自信。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秋习俗
“中秋节是人们的情感和自然现象结合得最紧密的节日,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民俗学者王程太介绍,中秋节因节期在农历八月,所以也称“八月节”。中秋节的月亮很亮很圆,所以中秋节象征团圆,也叫“团圆节”。
湛江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赏月,还有不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习俗,比如舞人龙、做月饼、编猪笼、拜月佬、看浮针等。
舞人龙中秋节舞人龙是湛江开发区东海岛、雷州市沈塘镇一带的传统习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康有为大弟子崔斯哲所著的民国刊本《海康县续志》地理风俗卷中,对当时八月十五中秋节时舞人龙的盛况进行了详细描写。
几百年来,东海岛东山圩、沈塘镇沈塘圩除了每年春节年例外,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舞人龙,一直沿袭至今。中秋节当天的下午到晚上,村民们都自发到村广场上表演和观看人龙舞。湛江人龙舞这一独特的习俗和传统舞蹈已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做月饼湛江人和其它地方不同的就是中秋节除了赏月、吃月饼之外,家家户户还要做月饼,甚至做2斤、4斤、6斤的大月饼,赤坎、霞山、吴川等老字号做的五仁金腿、莲蓉蛋黄等月饼久负盛名,名扬海内外。
湛江人做月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这一特色风俗流传到清代,在吴川、赤坎、麻章等地的月饼制作技艺已十分成熟,月饼的种类也多了起来。近年来,月饼已经由中秋应节的食品发展演变为中秋文化、中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湛江月饼的制作技艺历史价值、市场地位不断提高,2010年中国烹饪协会正式授予吴川“中国月饼之乡”,2013年吴川月饼制作技艺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编猪笼把做成小猪形状的月饼,装进竹篾编的小笼子中,中秋节时用红线戴挂在孩子们胸前、脖子上或小竹杆上,笼子一头是红色一头是绿色,有的还绑上彩带或碎花,既是旧时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又是小孩子的玩物。除了猪笼饼还有鸡笼饼、鱼笼饼等,以这种方式迎接庆祝中秋节是粤西湛江、茂名和广西钦州、玉林及海南等地中秋节时的传统习俗。
拜月佬作为沿海地区的湛江,一直有中秋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拜月的风俗习惯。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晚上约8点钟,村民、渔民们各自在家里的庭院中或渔船甲板上,支上贡桌,摆上月饼,米酒,猪笼饼、鸡笼饼、鱼笼饼和水果等中秋食品、点三炷香,全家人由家长或老人引领,面向皓月苍天三叩首三作揖,称为拜月,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之后,一家人才可以开始吃月饼、水果,赏月、猜灯谜等。
看浮针水上浮针现在是一项小学物理力学实验,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是一项民间人们测试运气的重要方式,更是中秋之夜湛江一些村庄独特、神秘、重要的民间习俗。
中秋之夜,一家人赏完月、吃完月饼差不多到12点月亮最圆之时,妈妈们就会带着即将成年的女孩子,首先要打出一桶清清澈的井水,再用一只干净的大碗,从还未落地的水桶里舀出一碗井水,碗要放在桌子或凳子上,然后在水面上放一片薄纸,拿出一枚未用过的新缝衣针,放在纸上,纸慢慢浸湿后往下沉,针便可浮在水面上。据说能顺利完成浮针任务的女孩子在往后的一年内都会有好运气。
这些传统习俗有些仍在流承,但有些已淡出人们生活,传承传统文化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吃月饼、赏月、看花灯,都是在传承传统文化
王程太表示,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如何弘扬和传承我们的节日至关重要。过中秋节不仅是对节日的认可和传承,也是激励年轻人开拓创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
“中秋佳节与家人团聚,一起吃月饼、赏月、看花灯,这都是在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这一代人过中秋节,自然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去重视和珍惜我们的节日。我们要过好中秋节,展示它的精彩与魅力,把中秋节的精髓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王程太说,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日情感,涵养着我们的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既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赋予传统节日以更多新的时代内涵。”在王程太看来,要大力宣传传统节日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传统,把群众节日活动内容以及相关的服务环节做好,在顶层设计层面注重传统节日持续保护和创新性利用,让百姓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切实地体会到中国节日的意义和内涵所在,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新闻推荐
双台风“共舞” 风风雨雨陪着你台风“剑鱼”已减弱为热带低压趋向海南南部沿海
本报讯记者陈凯杰通讯员吴德平报道:今年第14号台风“剑鱼”已于昨天下午减弱为热带低压,其中心位于北纬16.9度、东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