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垃圾分类处理效果“看得见”

湛江日报 2019-08-26 08:24

“不容易”“需要坚持”“得从心底改变、从习惯上养成”……这是记者走访市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时听到最多的声音。虽然垃圾分类的理念已深入大家的内心,但行动起来,还是会各种“走样”。

(8月22日《湛江日报》)

垃圾分类在湛江已经倡导多年,但在一些试点的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科普宣传做得还不够到位,有些居民想分但不知道该怎么分,如报道中提到,如果碰上督导员已经下班了,没有人指导,那大家又得把垃圾提回家去;另一方面,则是没有持续动力,不是今天分、明天懒得分,就是有人盯着就分、没人盯着就不分。

要解决垃圾分类推广的难题,一些地方想出了积分兑换的奖励办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笔者认为,如果从长远来说,关键还是要让垃圾分类处理效果“看得见”。只有当越来越多人感受到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才会自觉养成爱卫生、讲文明的意识,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不少居民之所以对垃圾分类缺乏热情,并不完全是因为意识不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有时候,是因为他们感觉到可能会遭遇“分了也白分”。“我们将垃圾分类了,最终不是都一个车拉走吗?”不少人都会产生类似的疑问。对此,湛江想出了一个办法,垃圾袋上有二维码,用手机扫码即时可以查看“垃圾的旅途”。笔者觉得,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学习一下北京杜绝垃圾“混装混运”的经验。首先,要求运输车辆“亮出身份”、标识醒目,做到“五统一”:统一车身的颜色(厨余垃圾为绿色)、统一车身的标准、统一运输的标识、统一单位的标识、统一监督举报电话。其次是组建“绿色车队”,让有规模、专业的队伍来承担分类运输。最后,是对各品类垃圾运输车辆进行改造,增加计量称重、身份识别、轨迹监控等管理功能,实现对各类垃圾运输车辆的精准管理。这样,垃圾分类之后的处理过程就会更加容易被大众所监督,让大家免除“分了也白分”的担忧。

另外,上海崇明区横沙乡的经验也很值得借鉴。当地2016年准备新建一座湿垃圾中转站,集中处理全乡的湿垃圾。因担心湿垃圾中剩菜剩饭等产生难闻气味,周边居民一度反对修建中转站。后来横沙乡想了一个办法,他们在中转站专门配备了废水、废气的处置设备,然后邀请附近居民去参观,让他们亲眼看一看湿垃圾处置的整个过程。站里不仅没有异味,甚至连蚊蝇都看不到。同时,他们还委托专业机构定期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跟踪检测,检测结果及时向大家公布。这种“看得见”的监督,让居民渐渐改变了旧观念,越来越多人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推广垃圾分类,事关每一位市民的日常生活,如何让市民“路转粉”,是我们推广垃圾分类的关键。或许我们可以多在“看得见”上下功夫,让市民从中感受到更多获得感,知道自己分类的努力没有白费,自然有更多人愿意参与进来。

新闻推荐

湛江市卫健局调研卫生健康系统创文巩卫工作 找准差距认清形势 补齐短板扎实推进

本报讯(记者闵志)8月23日下午,市卫生健康局创文巩卫调研组到经开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