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老校长感动中国的“布衣院士” 卢永根走了……他的足迹曾踏上湛江的红土地,生前捐出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斯人已逝,但他的精神却如稻谷一般,深深扎根在人民

湛江晚报 2019-08-14 09:20

图:2006年,卢永根院士参加广东省院士活动时,在湛江湖光岩风景区与小朋友合影。图:卢永根院士(中)在水稻试验地指导博士研究生。(资料照片)文据新快报图据南方都市报著名农业科学家、作物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8月12日4时41分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消息一出,华农师生圈里一片哀恸。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的卢老,数十年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探索;俭朴近于残酷却为人慷慨的他,在晚年罹患重病后,将夫妇俩毕生积蓄捐给华农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同时,决定去世后把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

斯人逝去,讣告中那一句“根据卢永根同志本人生前遗愿及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又让人再次湿了眼眶。

一生致力水稻遗传育种研究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20世纪60年代,他协助著名水稻专家丁颖教授组织开展“中国水稻品种光温条件反应特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各地区水稻引种、地方品种资源的改造和利用、耕作制度改革和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受到国内外稻作学界的高度重视。丁颖教授逝世后,卢永根接手主持试验的总结和编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一书,该书197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研究探索,卢永根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绩。他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研究了中国栽培稻的起源,首次建立了我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证实了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他在水稻遗传资源等方面的遗传研究中取得很大进展。他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卢永根始终深深热爱着自己的祖国,曾三次到国外探亲访学的他,在异国丰厚的物质生活面前,选择了学成归国。面对众人的不解,卢永根坚定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海外留学的人才选择回国奉献才智,与卢永根一道在水稻育种等方面拼命赶超。如今,我国水稻研究技术在很多领域超过了国际水稻研究所。

大刀阔斧推动学校科研发展

卢永根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勤奋敬业,治学严谨,取得成绩时总是归功于团队的共同努力,从不独揽功劳。多年来,他坚持把育人放在学术工作的第一位,对学生和年轻教师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思想上学业上生活上给予充分关注和关心,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学术骨干。

在他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的12年间,正值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时期。我国高校建设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其中办学经费不足问题尤为突出。为此,他千方百计争取办学经费,引领学校走上以农业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发展道路。在努力巩固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加速发展工程、食品和经济等学科,积极培育和推动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生态学等新兴学科发展,为学校后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千方百计改善教职工居住条件。大刀阔斧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发展,大胆破除论资排辈习气,努力破解人才断层困局,选拔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做最后的贡献”

生前捐赠880多万积蓄扶持教育

卢永根八十多岁高龄仍坚持工作。晚年身患重病长期住院,仍坚持在“病房临时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

晚年罹患重病后,他和夫人将毕生积蓄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忠诚于教学科研的青年优秀教师和支持开展学术交流。同时,决定去世后把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

当时陪同的人还记得,卢永根撑着孱弱病躯,在徐雪宾的搀扶下来到银行,郑重地在捐赠协议上签下名字。随后,夫妇俩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一笔一笔地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共计880多万元,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夫妇俩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这笔捐款,是华农建校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但卢永根却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做最后的贡献。”

“很多人不知道,在卢老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卢永根的学生、华农农学院副教授刘桂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介绍,卢老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家中陈设仍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

这种勤俭的习惯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入院治疗前,只要不外出,卢老中午下班后就会定时出现在食堂,拿着一个半旧饭盒,与师生们一起排队,一荤一素二两饭,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慢慢地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

前几年,卢永根的同事和学生见其年龄渐长,建议他请个保姆照应,出门叫学校派车,保障安全,但均被他拒绝。到后来,即使身患重病住院,他仍要求不搞特殊,办事尽可能乘坐公交、地铁。

如今,斯人已逝,但他的精神,却如稻谷一般,扎根在了人民的心里。卢永根的逝世,是我国教育界、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也是华南农业大学的重大损失。

就在华农师生深深缅怀这位学术和精神上的导师时,华农官方发出讣告。文中最后说道:根据卢永根同志本人生前遗愿及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又让人再次湿了眼眶。

【声音】

卢先生一生践行了以下信条:学识的渊博不是为了征服别人,而是为了看清自己的渺小;财富的丰厚不是为了炫耀奢华,而是增加扬善的担当;地位的显赫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为了率众前行;力量的强悍不是为了欺压弱小,而是为了承担更多的使命!

——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

卢永根院士简介

广东花都人,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

1983年11月至1995年5月先后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

199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被央视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他“爱国爱党,严于律己”“严谨求实,献身农业”“勤于耕读,精于求精”“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生活简朴,关心他人”。他毕生致力稻种资源保护与创新等研究工作,并取得巨大成绩。他不但是我们学生的骄傲,也是华农的骄傲,国家的骄傲,民族的脊梁!

——卢永根院士学生刘向东教授

新闻推荐

用足用好创文经费

为进一步做好创文工作,湛江市今明两年将投入补短板预算经费29.2亿元,对各区创文的奖励经费将由每年的783万元提高到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