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共粤桂边区党委称为农村工作模范的梁汝新 “诉苦挖根”动员农民参加革命
梁汝新同志于1910年出生于麻章镇甘林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他参加了遂溪“青抗会”,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在艰苦残酷险恶的革命战争年代,他根据自己家庭及广大受苦农民的痛苦,总结贫苦农民在旧社会有“九苦十八忧”,在长期农村工作中坚持“诉苦挖根”的工作方法,动员农民起来进行革命斗争,建立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功绩,被中共粤桂边区党委称为农村工作模范。
在革命暴风中锻炼成长
1938年春,遂溪七小(原麻章中心小学)爱国师生支仁山、王国强、向森等人带领七小部分师生到甘林村开办农民夜校,一方面教农民识字学文化,一方面宣传抗日。夜校办在梁氏宗祠,与梁汝新家是近邻,支仁山等人知道梁汝新家庭出身贫苦兄弟又多,只读过两年私塾,上门动员他带头参加夜校学习,他在支仁山等人耐心教育下带头报名并动员五个弟妹一起参加学习。通过夜校学习,梁汝新政治觉悟大大提高,1938年9月他同胞弟梁汝英、梁有等人参加了“青抗会”。梁汝新带领弟妹们积极参加兄弟会、妇女会、帮工队、巡夜队,捐款捐物支援抗日队。1939年夏,支仁山介绍梁汝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甘林村第一批入党的四个党员之一。入党后,党支部根据他负责过巡夜队的经验,安插他加入国民党遂溪三区永宁乡甘林片当乡保丁,以便收集敌人情报,掩护村党支部,“青抗会”的活动,同时,负责附近村庄的建党工作。
在农村“访贫问苦”发展党员
梁汝新同志在甘林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除了负责甘林村的治安工作掩护地下党活动外,经常利用他的“保丁”身份在白天或晚上到附近的田寮、水粉、黄屋、岭仔、水圹、洋溢、三伯洋、大路前等村庄进行革命活动,先通过来甘林夜校学习的青少年了解村中贫苦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然后深入贫苦农民家庭“访贫问苦”。经过“诉苦挖根”的启发教育,农民左福很快提高了阶级觉悟,成为一位优秀的地下交通员、游击队员。据调查从1939年春至1941年春近两年时间梁汝新在4条村发展共产党员11人,建立游击小组3个,参加人员达40多人,成立交通站3个,有交通员16人,为这几条村播下了革命火种。
梁汝新根据他本人家庭及在田寮甘林庄了解到贫苦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总结出旧社会贫苦农民有“九苦十八忧”。后来,中共遂溪县委、中共粤桂边区党委先后推广梁汝新总结的贫苦农民有“九苦十八忧”和“诉苦挖根”发动农民起来闹革命的农村工作经验,称他为农村工作模范,号召全党要向他学习,推广他的农村工作经验。
建立革命根据地
1943年春日寇侵占雷州半岛后,上级党委组织通知梁汝新返回家乡甘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及负责组织抗日武装,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以甘林、田寮、水粉村的共产党员,游击小组成员为主共80多人成立了甘林游击中队。中队成立后于5月份在水粉村集训,6月份袭击冯家圹日伪据点,打伤敌人5人,此次战役虽然没有攻破敌人据点,但给敌人打击,给南路人民的抗战带来了信心和鼓舞。
甘林游击中队经整训后,编入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一团第三连,梁汝新在团队负责后勤工作,不久又调回地方工作,继续在甘林村附近一带村庄开辟新区,他先后到圹口、潮安、龙湾、田头、茅村、合流、大路前、三百洋、甲曹、北沟、沙坡岭等村发展了一批党员成立了游击小组,建立了交通联络站,成立武工队。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党组织派梁汝新转战东南区,建立了游击小组、交通站、农会、武工队等组织。1947年冬,梁汝新又调任中共海康县八区(白沙)区委委员,后又调任中共遂溪县西南区区委委员,在海康白沙及遂溪西南区等地也开辟了新区,建立了一批革命根据地。
据不完全统计,梁汝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建立革命根据地30多个,发展党员61人,建立党小组党支部8个,建立游击小组11个,成员140人,建立武工队(游击队)6个,成员120多人,建立交通联络站12个,成员83人,收缴地主、伪保丁、祖(祠)堂的枪支200多支,做情报工作的他参加战斗几十次,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言传身教培养年轻一代
1949年春,粤桂边区党委,为了解决城市、农村工作干部的需要,决定在廉江县举办青年训练班,抽调梁汝新任训练班副主任。参加训练班的大多数都是刚参加革命的知识青年和部分从广州、香港前来参加革命工作的大、中专学生共200多人。
后来,梁汝新担任茂名县农民协会主席、茂名县牛头区区长、县政协副主任等职务,虽然工作岗位多次变动,但他仍继续发扬革命精神和深入调查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关心年青干部、战士的成长,教育年青干部加强革命精神和走群众路线,受到上级党组织的表扬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称赞。梁汝新1975年病逝,终年65岁。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张思燕梁百惠林文坚)日前,廉江市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全市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快速行动,助力基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