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谈儿子 支持六哲追求梦想 感恩家乡回报社会

湛江晚报 2019-08-01 08:53

六哲父亲李强。记者 李嘉斌 摄六哲。 (受访者提供)小学五年级时的六哲(左)与父亲在老家雷州合影。 (受访者提供)策划/许冰

文/记者卓朝兴实习生牟晶晶

1985年出生于雷州的歌手六哲出道已近十个年头。2010年,他带着首张个人专辑出道,因一曲《被伤过的心还可以爱谁》被人们熟知。这些年来,六哲创造了很多作品,备受大众欢迎和喜爱,街头巷尾时常能听到他的歌。

2019六哲个人全国巡回演唱会今年初正式启动后,首场于2月16日在湛江市体育中心举行。而即将到来的个唱演出下一站——东莞站,将于8月24日晚在东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开唱。

回顾六哲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与教导。六哲的父亲李强虽然只是一家糖厂的工人,但他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昨日,记者聆听了一个父亲讲述儿子成长的故事。

追寻梦想

给儿子鼓励和支持

六哲家中并不富裕,懂事的他从小知道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就算爱上音乐,也从未要求父母给自己买乐器和CD,更是几乎没有向父母要过多余的生活费。

大学毕业两年后,六哲回到家乡雷州和父母商量,说自己想在佛山开一家录音棚,看看父母能不能想办法帮忙借到一两万元本钱。父亲李强此前一直不太支持六哲玩音乐,但想到这是儿子第一次主动对自己提要求,又不愿意浪费儿子的音乐才华,于是便四处借钱,东拼西凑了差不多两万元助力儿子正式走上音乐路。抚今追昔,李强感慨地说:“孩子能有自己的想法非常难得,哪怕我当时内心不太希望他走这条艰辛路,但既然儿子真的想去做,我也会尊重他的选择。毕竟,鼓励和支持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2008年,六哲拿着父母借来的钱在佛山开了录音棚之后,便开始频繁替人作曲、写词,挣到的钱寄回雷州家里,帮父亲减轻了不少负担。

以身作则

教育六哲从小有孝心

李强一直非常重视对孩子孝心的培养,也会以身作则,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孝顺老人。“我觉得,孝顺是一个人身上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后来,我搬到赤坎住,还把我母亲接过来一起住,每次回雷州也会带着母亲。”李强说。

六哲现在虽然常住在北京,又经常在国内外各个地方跑演出,很少有机会回家乡,但他每次外出,都会主动告诉家里人,到达了也会向家人报平安。一有空,六哲就会给家里打视频电话。哪怕有时候很忙,只要家里来电,他都会接起来简短说明下情况,忙完之后马上就会打回来。

前段时间,听说93岁的奶奶生病,六哲更是频繁地给家里打电话,关心询问奶奶的身体状况。李强说:“看到儿子现在这么孝顺,我真是打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淡泊名利

从未以“明星父母”自居

六哲如今已经是拥有众多粉丝的国内知名音乐人了,但他从来没把“明星”的头衔看得很重,也不会刻意地彰显自己的“明星身份”。低调的作风,和父亲李强如出一辙。

作为湛江第一位开个人巡演的本土歌手,六哲为广大父老乡亲所熟知,但众人眼里的“明星爸爸”李强却从不摆架子。李强笑言:“有时候在湛江酒店喝茶,好友介绍我的时候会说"这是六哲的父亲",其他人很吃惊,以为是开玩笑。但我觉得这没什么可炫耀的,因为成就是儿子自己争取的,儿子的职业就是歌手,这个职业和其他所有的正当职业一样,都值得尊重,但其实也很普通。所以,我们也只是普通人的父母。”

六哲出道将近十年,一直都很淡泊名利,这些也和父亲从小对他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不能忘根

感恩家乡回报社会

自六哲出道后,李强就常对儿子说:“我们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虽然现在日子过得好了,但我们不应该忘记是雷州半岛这片红土地养育了我们,你要感恩和珍惜机会,多多回报社会!”

六哲也始终牢记父亲的教导,为家乡做了很多公益活动,并希望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的人投身于公益事业。2015年3月,当六哲得知廉江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女学生患重病而且家中在支付医疗费方面遇到困难,除了热心捐款之外,六哲还捐出了一百多张签名专辑义卖,所得善款均用于给该女生治病;同年10月,超强台风“彩虹”横扫雷州半岛,湛江损失惨重,台风过后第二天,六哲在朋友圈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呼吁帮助家乡灾后重建……

六哲还和比自己小六岁的亲弟弟章古联手打造了一首专门写给湛江的歌《0759》,把家乡的美景、美食和游子的思乡之情融进歌里,在今年2月16日的个人全国巡回演唱会湛江站上首唱,献礼给雷州半岛的父老乡亲们。六哲时常会在演唱会的舞台上聊起自己的成长故事,每次都会很自豪地说一句:“我就是湛江人!”他也屡屡在接受省内外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能够尽全力地把音乐做好,为湛江写出更多更好的歌,用歌手的身份为家乡添彩。

下个月,李强将和几位朋友一起从湛江前往东莞,观看六哲全国巡回演唱会东莞站的演出,他说:“能够在艺术大舞台现场,亲眼见证儿子的一步步成长,我觉得是一件非常幸运、也很值得纪念的事情。”

新闻推荐

用生命守护群众安全 廉江消防中队班长兼特种车辆驾驶、操作员王须

救援行动中,王须抱起着火的煤气瓶。文图/通讯员郭风举在灭火战斗中,爆炸、倒塌等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