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雷州文化建设的重头戏 初识系列雷州歌本《雷震六合》

湛江日报 2019-08-01 08:13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有关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和报告中,已使用“雷州文化”概念,与雷州文化与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一样,列入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为了雷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今年以来,邓碧泉同志编撰并陆续问世了系列雷州歌本《雷震六合》。要让雷州文化产生强大的张力,作者进行了积极的创作和探索,在继承和创新、坚守和发展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找准一个领域?

邓碧泉是雷州文化建设的热心人。他在雷州农村长大,从小备受雷州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他担任过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胸中怀有弘扬雷州文化优秀传统的总体构想,既有全局,又有重点,率先垂范,通过辛勤的耕耘来推动雷州文化健康发展。

推动雷州文化发展以什么为抓手呢?他瞄准了与群众文化生活密不可分的表演艺术——雷歌与雷剧。雷歌是雷州歌的简称,它历经“谚”、“谣”、“歌”的过程,从简单朴实的俚语民谣、嬉闹逗笑升华为质朴典雅的雷州民歌,形成一种独特的乡土文化;它真切地贴近本土、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成为与客家山歌、潮州歌谣、珠三角咸水歌齐名的广东四大方言民歌之一,极具文化价值。在内容上,雷歌融入了雷州半岛的自然环境,红土地、绿原野、蓝海洋;在风格上,化进了雷州民众的性格特征,憨厚朴实,豁达粗犷;在曲调上顺应雷州方言的抑扬顿挫,形成了特定的艺术特点。雷剧是雷州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它与雷州半岛人民的生产生活、地方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大量的戏剧作品和经典片段是了解、掌握和研究雷州半岛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作为雷州人民的儿子,邓碧泉对雷歌雷剧抱有拳拳赤子之心和浓浓的挚爱之情,六个月内陆续推出《火烧赤壁》、《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卧薪尝胆》、《凤仪亭》和《王佐断臂》六个雷歌唱本,共写下雷歌唱词一千多首。正是由于雷歌雷剧是雷州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他的艺术创作才圈定了这个领域,将引领雷歌雷剧推陈出新作为推进雷州文化建设的得力措施。

抓住一个节点?

雷剧起源于雷州歌,最初是劳动人民以雷州方言自我歌唱、自我抒情、互相唱和、逗趣答辩的民间歌谣;而后逐步发展为歌手会聚,即兴而唱随问随答来比赛歌才,著名歌手常应邀到各地对唱,成为专业艺人,以姑娘为主、歌童为辅,边舞边唱,群众又称之为“姑娘歌”。歌文内容大都是劝告世人去恶从善,开始只是根据当地的真人真事写成的叙事式的歌文,后来,艺人为了更深刻地表现其思想内容,便虚构情节,使其故事典型化,并按照人物分角色上场演唱。

后来,歌文由民间歌手自由组合,逐渐形成雷歌班,按照文人编写的唱本演出,进一步发展成为班本歌,这就是最初的雷州歌剧。1964年后,雷州歌剧进行大规模的唱腔改革,逐步形成完备的唱腔体系,剧种名称也改为了雷剧。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雷剧加紧了改革步伐,这个拥有800多万观众的地方剧种,像初升的太阳,充满朝气和活力。

回顾从雷歌发展成为雷剧的历程,班本歌是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在它的前面,是一首首民歌;在它的后面,是雷州歌剧一个个人物的唱词。邓碧泉轻车熟路,一下子抓住了这个节点,既可以在雷歌的创作上施展才华,又可以探讨雷剧剧本创作上的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为雷州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在歌词创作上,可以给作为民歌的雷州歌文学创作,包括巧用方言、展现特色、语法修辞等多个方面提供教益;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为雷剧的剧本创作提供借鉴,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坚定一个方向?

邓碧泉在选材上“以人为本”,即通过作品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发挥艺术作品认识、教育和审美的功能,真诚地为人民服务。

作者写历史题材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观审视历史资料,又以科学的思想来关照历史事件。《火烧赤壁》周瑜的形象就与旧本《三气周瑜》截然不同。旧本中的周瑜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刚愎自用;而在邓碧泉笔下的周瑜,则是顾全大局、文武双全、华姿英发,这是作者摒弃了正统观念,还历史本来面目的结果。写《卧薪尝胆》时,作者研究历史资料付出了大量的精力,理清了吴越争霸期间,夫差、勾践、西施、范蠡等几个重要人物的个人经历,精确地把握人物的年龄,为正确处理剧中人物关系、感情纠葛、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剧情逻辑严密,故事起伏跌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六个唱本的主题都是奋发向上的,历史题材重在弘扬爱国思想,歌颂舍己救国的豪情大义,如《卧薪尝胆》中西施深怀报国之心,身陷吴宫而不悔;《凤仪亭》中貂蝉为铲除奸佞,在吕布和董卓之间巧施离间计;《火烧赤壁》中孙权、周瑜为了保境安民,斗智斗勇抗击曹操百万雄兵;《王佐断臂》中王佐为了抗金保国忍痛自残,冒险劝说陆文龙归宋等,都能寓教于乐。至于现代题材,育人、化人、树人的效果就更加明显了。《沙家浜》描写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继续为解放江南大好河山奋战;《智取威虎山》侦察员杨子荣在这生死成败关头,发挥了革命军人的大智大勇。这些故事题材的选择,不仅是作者个人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反映,也是作者不忘初心的表现,以深厚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心,宣传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追求一个境界?

《雷震六合》这个系列雷歌唱本。努力做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雷震六合》对整个故事进行周密的策划,按照起承转合的逻辑安排好结构,划分好场次,使每一个唱本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例如《火烧赤壁》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头绪纷繁的故事。但作者紧紧抓住主人公的行动线,围绕“火烧曹营”这个中心事件,设计出鄱阳习武、曹营宣战、榻上献策、国太试子、长坂会谈、柴桑决策、周瑜点将、火烧曹营等八场戏,将复杂纷繁的历史故事条分缕析,娓娓唱来。与旧唱本不同的是,人物都在唱词前用小字标明,这就不用演职人员去猜测估摸,防止混乱。场次分明之后,还有舞台调度的变化,如“孙权低头不语,起更衣,鲁肃随其后”、“次日平明,瑜赴行营,升中军帐高坐”……唱本在适当的地方用小字标出提示,大大加强了唱本的戏剧性,真正体现了雷歌雷剧的发展进程,既可把本吟唱,阅读欣赏,又可粉墨登场,声腔演绎。

这个系列唱本艺术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体现在雷歌创作上。作者生长在雷歌之乡,从小对雷歌的句格韵律耳熟能详。雷州歌格律严谨,有固定的停顿,平仄协调,韵律优美,每首四句,每句七字,接近七绝古诗,唱起来琅琅上口。这是“雷歌姓雷”的关键所在。严格按照格律写出来的雷歌,演唱者就能“见字生腔”,无需谱曲也能演唱,这就是雷歌在全国民歌中普及性最高的原因。邓碧泉大胆改革,将相近的韵合并适用,拓宽了选用唱词文字的路径。

作者在雅俗共赏的创作风格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显著的成果。邓碧泉恰如其分地把握“雅而不寡,俗而不媚”的原则,将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引进雷歌,文词规范,格调优美。例如:滚滚长江浪涛涌/咆哮奔腾卷向东/山河日月当会意/世乱必然出英雄。又如:光阴荏苒岁月送/成败枯荣转头空/绿水青山依旧在/成亦英雄败英雄……系列唱本中这种亦歌亦诗的唱词比比皆是,语言形象生动、表述准确、音韵谐美,不啻为艺术精品。

高雅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恰恰相反,必须关切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性和审美志趣,雷州民歌则更要切合雷州方言的特点。例如,《火烧赤壁》中小乔送别周瑜时的唱词:叫声秋菊春梅侬/莲汤送来到厅中/备全寒袍纶巾扇/送官往行出门重。在雷州方言中“侬”是对孩童的称谓,“官”是郎君的意思,“往行”是雷州人对行走特别的说法,将这些语言揉进唱词中,唱起来特别亲切,地方特色特别浓郁,但又不失规范,外地读者也不会产生阅读障碍。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邓碧泉在雷歌唱本创作上狠下苦工,费尽心力,取得的成绩是多方面的,笔者抛砖引玉,希望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共同来总结其中的经验,发现需要探讨的问题,为弘扬雷州文化优良传统而共倾热心。

(作者系广州市政协原副秘书长,资深作家)

新闻推荐

流沙村开展主题教育

本报讯(记者邓耀瑞通讯员刘芝海)7月29日下午,在审计署广州特派办驻流沙村扶贫工作组的指导下,雷州市覃斗镇流沙村党支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