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记录社会,让梦想照进现实,吴川籍导演柯永权 携《大河唱》亮相戛纳电影节

湛江晚报 2019-07-31 10:00

柯永权(右)与苏阳在戛纳电影节。《大河唱》海报。文/记者刘金凤图/受访者提供

柯永权曾是湛江的学霸、清华的高材生,也是一位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的人。2016年起,这位在鉴江边长大的青年,花了3年时间,跨越70万公里,累积拍摄1600小时影像素材,最终制作了一部98分钟的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该片在全国院线上映一个月以来,收获了豆瓣8.3分、淘票票8.9分、猫眼9.1分的好评。

日前,记者采访了柯永权,聆听他与《大河唱》、与家乡的故事。

故乡情结

追溯大河文明

采访从河流说起。

柯永权的家乡在吴川,三江交汇,江海文明浩荡,这让他对江河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2008年,柯永权领到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他动身前往北京之前,正是奥运会开幕的日子。他在电视机前看着一个接一个的大脚印缓缓踩过北京的夜空,听着《歌唱祖国》的歌声在鸟巢响起,心潮澎湃。几天后,柯永权乘坐湛江开往北京的火车,驶入了华北平原的夜色之中。火车经过郑州花园口时,他第一次看到了黄河。当时,他不知道,数年之后,他会与黄河文明不期而遇。

2016年春夏之交,他在浙江建德拍一部关于渔民的纪录片时,接到了老雷的电话,问他想不想去西北待两年,拍一部关于音乐人苏阳与黄河的纪录片。

老雷是柯永权的导师,同时也是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的创始人。近几年,他致力于推动纪录片进院线,指导学生们制作了《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现象级纪录片。清影工作室习惯采用影视人类学的创作模式,鼓励学生们把摄影机“埋在土里”,因此一部影片经常要花费数年的时间。这与当下浮躁的社会氛围是背道而驰的,却颇受学界尊敬和学生爱戴。正是在老雷的鼓励之下,柯永权在大学期间由土木工程系转到了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拍纪录片的路上越走越远。

挂了老雷打来的电话之后,柯永权在手机上把苏阳的音乐全部听了一遍。虽然是不熟悉的旋律和听不懂的西北方言,但他从苏阳的歌声中感觉到了一股浓厚的乡愁。于是,他在微信中回复老雷:西北见。

当初答应去西北,柯永权只想专注做好一件有益于文化纪录与传承的事。他在手记中写道: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屏幕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碎,人们的耐心越来越小,电视节目的片尾字幕滚得越来越快,快到你看不清任何一个名字……尤其在影视这一行,很多人再也无法躲进小楼,安心花时间去打磨一部作品,许多人在你耳边鼓吹商业模式,一夜暴富,薅流量,割韭菜,宣告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于是社会成了一个屠宰场,人心开始蠢蠢欲动。

“我倒觉得做一根韭菜挺好的。唯一就是希望大家有点耐心,等我长高一点再举起镰刀来收割我。对纪录片工作者来说,耐心很重要。一切悬而未决的问题,时间会告诉我们最后的答案。”柯永权说。2016年下半年,他辞去了南方稳定的工作,又搬回了北京,成为一个自由纪录片导演。

潜心徐行

三年磨一剑

2016年7月20日,《大河唱》在北京的暴雨中开机。这是柯永权导演的首部院线电影,以音乐人苏阳为线索,将说书人刘世凯、花儿歌手马风山、百年皮影班班主魏宗富、民营秦腔剧团团长张进来的故事串联起来,书写时代,探寻土地与文化共同的未来。柯永权以一位旁观者也是参与者的身份,看到了黄河流域真实的民间艺术生态。

柯永权觉得,苏阳就像古代击铎采诗的人。“《汉书》里写到,古有采诗者,击铎乡间,采风而献之,以正听。说的是周朝的采诗官巡游各地采集民歌的事。有了这群人,才有了《诗经》,才让两千多年前的诗意流传到现在。我觉得苏阳很像一个在21世纪击铎采诗的人。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走遍了西北的千山万水,去采集各地的民间音乐,同时也让我们认识了这几位可爱可亲的民间艺人。”说起苏阳,柯永权满怀敬意。

花儿是流传于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的民歌,多以爱情为主。《大河唱》中的花儿歌手马风山因为身份问题,唱花儿不合适,但他顾不了那些闲言闲语,因为唱花儿是他排解生活压力的唯一方式。

刘世凯则是一位说书艺人。只需要三根弦,一张嘴,他就能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和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一一道来。比如《大河唱》中所展现的一段《珍珠倒卷帘》,上下纵贯三千年,让人百听不厌。

拍《大河唱》的过程就像一碗浓酒,时常让柯永权沉醉其中。2018年7月20日,哥伦比亚麦德林诗歌节,在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诗人们的见证下,《大河唱》拍完了最后一个镜头。那是一个疯狂的夜晚,所有的隔阂都被来自东方的音乐打破,听众似乎听懂了这种来自东方的语言,一遍又一遍地提出疑问:这些音乐元素来自于哪里,在中国还有人在唱吗?

“其实我们还有千百个老魏、老刘、老张、老马,在他们各自的老家唱着。虽然以后可能不会再有小魏、小刘、小张、小马了,但是现在还有个小苏在干着这事。他不光唱岑彭、马武、秋胡、魏征,他还唱张大哥、李大嫂、王二姐、李大爷,他唱的既是过去,更是当代。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他唱的就是我们自己。”柯永权说。

勇闯戛纳电影节

想用镜头记录家乡

今年5月,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在法国南部城市戛纳举行,柯永权携《大河唱》亮相,走上了众多影人梦寐以求的红地毯。这一次,他看了世界诸多著名导演的电影,与世界各地的影人交流,收获巨大,也看到了个人努力的方向。

今年6月18日,《大河唱》全国上映,柯永权分别在吴川、湛江和茂名包场,请感兴趣的父老乡亲观影。于是,更多的观众从影片中认识了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导演柯永权。

《大河唱》上映至今,全国已经有十多万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佳作。作品也在各大平台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豆瓣8.3分,淘票票8.9分,猫眼9.1分。相对各种“大片”来说,纪录片在院线里获得的排片非常少,观众对于院线纪录片的接受程度也一般,所以目前票房依旧处于不温不火的状况。

对此,柯永权认为,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是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纪录片和剧情片共存的。虽然纪录片暂时还没被赋予太高的商业价值,但它们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纪录片如果不进入院线、不赋予它商业属性,它本身的文化价值就很难得到最大化,它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得不到更好的体现。所以,清影工作室一直没有停止推动纪录片进院线的努力。柯永权的下一部作品,是一部关于清华大学的纪录电影,将于2021年清华110周年校庆之际在全国院线公映。

“每个人身边都有一条大河,而文明起源于大河。”柯永权说,今年春节,他回到了家乡吴川,这里水网密集,三江汇集,南流入海。在瓦窑拍照时,他发现吴川还有疍家人,生活在船上,以猎渔为生,白天会上岸到市场卖鱼。这个发现让他感到新奇,同时也开始对家乡的文化产生了更浓烈的兴趣。他做了一个拍摄计划,想把沿江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和人物故事拍下来,“不一定非是纪录片,也可以是一部摄影集,或者一部剧情片电影。”

新闻推荐

广深之后全省第三个铁路枢纽总图规划出炉 5条高铁将汇聚 “五龙入湛”盛景将现

“五龙入湛”助力湛江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讯(记者/顾大炜韩安东刘稳实习生/杨斯惠通讯员/张慧慧)省域副中心城市湛江迎来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