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员”与文字游戏
宋立民(赤坎)
“国航监督员”牛宇虹女士“大闹海陆空”的新闻已经发酵近一周,笔者本不愿再评论。然而,“监督员”三个字却时不时刺激着笔者的神经,还是要说几句。
笔者担任过市纪委、监察局的“效能监督员”“内务监督员”,某铁路局机务段的“路风监督员”等,自己也觉得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尽心尽职。甚至给一些单位提出,因为社会兼职过多,名不副实,还是取消了笔者的种种“员”为好。
而“牛监督员”牛气的地方,恰恰在于十二分地负责任:别人已经是“飞行模式”了,她继续不依不饶地监督,“语气很激动,有点歇斯底里”,天上监督不足而落地之后报警,让乘客无辜滞留7小时之久——当然,后来我们才明白是“精神病间歇性发作”,不是“负责任”的楷模。
问题不在于如何鉴定这个“间歇发作”——咱们总不能上飞机都带着“精神病监督员”随时鉴定身边的乘客——而在于究竟有没有这个“监督员”、该“监督员”是对谁行使权力?
7月13日下午2点39分,国航官微对此是斩钉截铁:“国航从未设置"监督员"岗位,也从未聘请外部人员担任"监督员"”!
无奈立刻有网友翻出旧闻:国航曾发过相关聘书。更有网友晒出2011年6月国航颁发给名为“郭晟Carson”网友的社会监督员的证书。该网友说:监督员的期限一般是一年,“也不是什么职位,是来监督航空公司提高服务质量的,不是对其它乘客指手划脚的。”
于是,我们就颇替国航担心,发官微事关单位形象,不可随意。
不过,国航还是有回应:不是“国航监督员”,而是“社会监督员”;不是国航先聘请,而是“民航局曾经邀请过一些民航服务监督员,后来机场和航空公司也开始聘请监督员。”
虽然支支吾吾、左推右挡,国航当晚还是把“从未设置”的官微撤下了,因为底气不足。
作为多次带队参赛的辩论赛指导老师,笔者明白种种辩论技巧,但是,我们的比赛意在宣传“正能量”而不是咬文嚼字。例如问及专业,老夫总是回答“中文系”,没有必要说明是“中国语言文学系”或“汉语言文学系”,母校也绝不会声明“我校从未设置中文系”。亦正如安检之际帅哥靓女都说“拿出机票”而不是说“请出示行程单”一样。
如此浅显的道理,路人皆知,似乎不必再请专家解释。
更无奈,人家还解释了,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今后也无法阻止“牛监督员”上飞机。于是,每年把诸多银两撒给航空事业的笔者,只有做一个卑微的决定:安全第一,躲着走,不坐国航。
新闻推荐
赤坎区寸金街道九二一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娟云:用心当好社区群众服务员
张娟云在九二一社区青少年校外辅导站开展4点半课堂。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潘洁婷人人都说基层社区的工作最繁最苦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