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石村:因地制宜 促进产业振兴

湛江日报 2019-07-13 08:19

海韵渔歌雕塑三石村文化楼三石村位于徐闻县前山镇东南部。据传该村先祖在清乾隆年间从福建莆田迁徙择居此地,因掘井见三石伴泉涌,故名“三石”村。该村村民世世代代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亦渔亦农,以渔为主。历经270多年繁衍生息,目前已有130多户、680多人。该村傍山临海,人才辈出,堪称地灵人杰。

该村还是革命老区,有不朽的红色记忆。1950年4月16日在人民解放军发起解放海南岛的渡海战役中,与海南岛隔海相望且拥有天然避风渔港的三石村成了此战役的始发港之一。

三石村原是贫穷落后的小渔村,但近年来有了巨大变化,已成为徐闻县乃至湛江市最美丽的乡村之一:全村消灭了绝对贫困,8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楼房;全村大街小巷都铺上了水泥路,都喝上了自来水,通了电和通信网络;建了一幢多功能文化大楼和文化广场,广场上有灯光球场、各种石刻名人书法;有新修复的“渡海功臣号”,有多个大型名家石雕,有座“感恩亭”;有占地十多亩的小型生态园,十亩荷塘莲花绽放,周边田野稻花飘香,村容村貌整洁卫生……近年来,三石村获得了种种荣誉:“徐闻县创建生态文明村先进单位”、“徐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徐闻县民主法治示范村”、徐闻县平安村”、“湛江市生态文明村”、“湛江市生态示范村”、“湛江市卫生村”、“湛江市最美丽村庄”、“广东省卫生村”等等。

三石村的巨大变化,是湛江市推进老区振兴发展的又一硕果。

凝聚智慧力量突破发展瓶颈

作为贫困落后的革命老区村,推动振兴发展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该村突破这一发展瓶颈的主要对策就是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既争取各级政府部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也注重发动村民积极投工投劳,另外还发动社会力量支持老区村建设。

在利用和依靠社会力量方面,该村主要是做好“老板回归”、“干部返乡”工作。一是鼓励外出经商发了财的老板回乡捐资办公益事业,包括捐款修路、建公共活动场所、帮困难户建房、建自来水塔、搞村道绿化,搞各种文化设施等;二是发动本村外出乡贤、党员干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老区村建设。

据统计,近年来三石村投入新村建设的资金达800万元,其中各级政府投入近100万元,外出乡贤及社会各界人士捐款达500万元,加上村民集资及投工投劳,为老区村振兴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基础设施先行改善生态环境

推动老区村振兴发展,首要的就是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老区村建设能够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使老百姓真正做到安居乐业。为此,三石村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实现村中大街小巷硬底化。近年来,该村建起了水泥硬底化村道13条长达4公里,使硬底化道路通到村甚至通到各家各户。

解决村民的饮水难问题。由于地处海边,打井难、饮水难一直是困扰当地群众的突出问题。近年来该村投入50多万元新建了自来水塔,使全体村民都喝上了自来水。

进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大力推进改厕、改厨、改圈舍,让各家各户修建厕所,实行人畜分离,并解决了垃圾和排污问题,有效治理了“脏乱差”。

大力实施美化绿化工程。不仅在主要道路的两边种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安装了路灯,还建了一个占地十几亩的小型生态园。园中有原始森林,也有新种的名贵树木,还添置了健身器材,是村民交流、学习、娱乐、养生、健体的乐园。据统计,近年来该村新种树木6000多株和大量花草,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为老区村的振兴发展奠定了基础。

立足本地资源促进产业振兴

由于耕地少,三石村80%以上的村民都是从事近海捕捞和海水养殖。近年来,由于近海渔获资源日益枯竭,村民仅仅依靠近海捕捞谋生已难以维持生活,更谈不上富起来。

为了改变老区村的落后面貌,使村民尽快脱贫致富,该村领导班子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一是鼓励村民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在海水养殖方面则从养鱼、养对虾为主调整为以养殖效益高的东风螺等为主,同时聘请技术专家来指导村民进行科学养殖和提高产量;二是发动村民筹资创办海产品冷冻库,搞好农海产品保鲜。同时进行农海产品精深加工以提高农海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发展家庭鱼网加工和生产捕鱼工具,鼓励本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搞运输,着力打造本村产业新优势,拓宽村民的致富门路和收入来源。通过努力,2018年该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整体上实现了脱贫。

搞好平台建设提高文化品位

三石村还高度重视软件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近年来该村搞了许多文化项目。如筹资140万元建起了一幢8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文化楼,楼内挂牌有校外教育辅导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黄康生三石村创作室,有会议室、书画展览室、书法室、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该文化楼是村民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投资近100万建了《海韵渔歌》大型石雕、以弘扬24孝为内容的“感恩亭”、“羔羊跪乳”“游子吟”石雕以及镌刻“寿山福海”、“天长地久”、“渔舟唱晚”、“海韵椰风”、“忠孝仁义”等名人书法石景,还建了一个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灯光球场,安装了有线广播。走进该村,让人感觉到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素质教育

革命遗址和红色资源是革命老区的独特资源,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挖掘保护、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以此来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摆在老区村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为此,在市、县老区促进会的支持和帮助下,该村修复了解放海南岛的“渡海功臣号”帆船,以此来加强对村民及其后代进行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爱国主义教育。

该村还高度重视对村民的素质教育。如利用文化楼、农家书屋对村民进行革命传统和知识教育;利用广场文化、围墙文化、“乡规民约”“村训”等对村民进行爱国爱家,遵纪守法、爱护环境教育;利用雕塑文化,如“游子吟”、“羔羊跪乳”石雕和“感恩亭”,对村民进行孝道文化教育;利用典型人物教育群众,每年评选“好孝子”、“好媳妇”、“好学子”和“致富带头人”等,同时进行表彰和大力宣传,使大家学有榜样;每年都奖励优秀学子,重阳节和春节慰问70岁以上老人,对村民实行大病救助和帮助孤寡老人。通过这些举措来促进乡风文明,使村民的法制意识、环保意识、公益意识不断增强,村民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尊老爱幼、行善积德、爱国守法蔚然成风。

本版稿件由湛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供稿

新闻推荐

护礁者夏嘉祥:6年间潜入深海 种五千多株珊瑚

夏嘉祥今年49岁的夏嘉祥是一名资深潜水爱好者,他也是中国第一个民间珊瑚保育组织“潜爱大鹏”的秘书长。从2013年开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