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镇仙村现宋元古道村民欲借古道开发乡村旅游

湛江晚报 2019-06-25 09:58

古道上留下的辙痕。记者刘金凤 摄记者刘金凤通讯员徐茂能

日前,本报接到太平镇仙村村民来信,称村里有一条宋元时期的古道,古道石块上车轮辗压的辙痕仍清晰可见。6月21日,记者前往采访,欲探个究竟。

古村访古道

仙村位于太平镇东南部,是一条革命老村庄,从湛江驱车过去不用一个小时。

仙村离通明海仅两三公里,过去有一条古道通往仙村古埠,由于古道废弃多年,荒草掩映,为了方便我们的探访,村民已经提前拿刀砍去灌木的枝丫,清理出一条路。

古道损毁严重,从现存的一段长约三四米较完整的路基来看,古道路面由玄武岩石板铺成,宽约2.5米,石面两侧被车轮压成的深深的辙痕清晰可见,据目测,辙痕深约四五厘米,宽约八九厘米。

据村干部徐同钦介绍,仙村及周边的几条村庄亦渔亦农,水陆运输发达,仙村古道曾是周边村民海陆运输的必经之地,商贸往来频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仙村大队集体有二艘帆船,包运包送货,经常用牛车经古道运输农产品、化肥、草袋等货物,货物下船再通往海口、北海、阳江等广东、广西的沿海城市。

他这一说法,在后来记者采访仙村93岁高龄的徐妃校老人时得到印证。据老人回忆,他十几岁时仙村古道还是一条繁忙的要道,运输的交通工具是高脚牛车,木制的车轮高而大,外面包着铁皮,可以更好的承受重量和保护车轮耐久使用。牛车运输的货物有粮食、糖、草席等农副产品,还有肥料、砖瓦建材。明清时期,该古道有二大作用:一是抗倭剿匪,由这条古道接济军火。二是太平庐山村,从吴川梅菉埠购买的大批砖瓦返程,必经仙村埠卸装,然后用牛车拉回目的地庐山村。

“那时,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蒲草编织以及生活生产用品均由古道运至古埠,再用木船运至湛江、徐闻等大港口,再经大船运至港澳、海南、东南亚等地,而生活生产需要的用品,也在古埠装卸,再由牛车经古道运到各村。”徐妃校老人说。

欲借古道开发乡村旅游

仙村古道为研究太平镇历史、地理、人文、村落、经贸等提供了证据和素材。据村干部介绍,为了考证仙村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仙村邀请了湛江和麻章文化部门的专家到现场考察,专家认为古道有一定的文化历史和考古价值,并建议加强保护,石条原地不动,清理石条四周的沙和杂草,为下一步专家进场考证提供方便。

仙村是一条颇有历史的村庄。据《麻章村落·仙村》纪载:南宋时期(1277年)为避战乱,该村先祖从福建仙游县南迁而来,最终在麻章太平镇定居,为缅怀故地而取名仙村,至今有700多年历史。目前村里有5个居民点,村中户籍人口约5000多人,以务农耕海为生,在外务工人员2000多人,从事建筑行为主。

仙村人从福建一起带来的,还有一门老手艺:蒲草编织。记者来到陈珠金家中时,她正在厅里编草席。陈珠金50出头,十几岁时开始学蒲编,她告诉记者,村中很多妇女都会这门手艺,农忙之余编蒲草帮补家用,大张的一天能编一张,小张的一天编两张,编好的拿到墟上有人收购,“周边村庄的很多妇女都会草编,过去很多还出口到外地。”

近几年,在“乡村振兴”的建设浪潮中,仙村人已经意识到,村中的古道、古井、古民居和烽火台,还有几百年传承下来的蒲草编织手艺,都是“宝贝”,他们希望能科学地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些“宝贝”,搭上开发乡村旅游的列车,搞活乡村经济。如何做,他们还没有详细的方案,但已经达成了共识: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利用仙村海边的一片百亩红树林开发滨海旅游,把村中的古道、古井、古民居、峰火台作为景点进行打造,让仙村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亮点。”

新闻推荐

本报关于雷州半岛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系列报道引起关注,吴川读者建议:保护好彭玉将军母亲康氏“一品太夫人墓”

本报讯记者卓朝兴通讯员黎劲风报道:本报今年以来关于雷州半岛本土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系列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和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