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宣传月·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系列报道之四除了找学位、买文具 “幼升小”还要准备什么? “零起点”入学不等于“零准备”入学
图/本报记者刘冀城
在我国,幼儿园和小学分属教育的不同学段。二者无论是从校园环境、教室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还是作息时间安排、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幼升小”,学校在变、老师在变。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孩子要转变,家长更要转变。
那么,该让孩子“变”些什么,又该为孩子“备”些什么呢?在这次“学前教育宣传月·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报道中,我们将与家长、老师们一起探讨怎样准备“幼升小”才能更“科学”。
1一张白纸能画出最美的画
“我很认同这里去"小学化”改革的做法,但确实也担心,去了小学之后,会不会有老师因为我的孩子没学过拼音写字而不高兴。”家长龙国豪的孩子在廉江市第一幼儿园大三班就读,和很多家长一样,他心里很是矛盾。
从廉江市多所幼儿园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家长对于孩子进入小学或多或少都有两个方面的担忧:一是担心孩子能不能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例如能不能坚持坐40分钟等;二是如果班上部分学生上小学前都已经会很多汉字拼音了,而自己的孩子都不会,这会不会让老师作出“某个幼儿园孩子什么都不会”的判断?
“其实家长们大可放心,我们都是按"零起点"入学来教,绝不会因为部分学生学过就加快进度或者应付了事。”在廉江市第十九小学,一(3)班班主任李华倩老师分析道,以前一年级语文教材将“拼音”放在“识字”前,如今则调换了过来,学拼音前先学简单识字,这一变化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幼小衔接。“而且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会更注重寓教于乐,例如通过"摘苹果"等游戏来识字,让"零起点"入学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李华倩说。
廉江市第十九小学校长陈武指出,能感觉到部分一年级学生在入学时已经有拼音、识字和算术的基础。“问题是不少学生提前学过的内容不系统、不全面,反倒令他们养成了坏习惯,如握笔姿势不正确,发音、拼读不准确等,纠正起来比教"零起点"的学生更困难。”
“一张白纸,能画出最美的图画。”湛江市第三幼儿园园长洪华清在每年的大班级家长会上都会劝告家长,尽量让孩子“零起点”入学。
2这样准备入学更“科学”
面对“幼升小”时,有些家长也会陷入这样的误区:既然老师都要求“零起点”入学了,那就什么都不用准备,等着开学就行了。其实,“零起点”入学并不等于“零准备”入学,记者对这次系列报道所采访的幼儿园、小学老师的建议进行了整理,发现这样准备入学更“科学”——
●培养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不好,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还会导致孩子学习效率低下,自我管理能力差。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很可能会越学越吃力。6岁前是孩子建立各种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玩完的玩具放回原处、规律的作息、端正的坐姿、及时预习和复习、“今日事今日毕”等都是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坚持亲子阅读。孩子从1岁左右就可以开始亲子阅读了,如果能在6岁前培养起每天阅读的习惯,对孩子未来各学科学习都有帮助。而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关键在于“陪伴”,家长们不妨放下手机,每天固定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养成倾听的习惯。平时在家和孩子交流时,要彼此看着对方进行谈话。在家会看着家长的眼睛听家长说话的孩子,来到学校,他就知道老师讲课时,也要看着老师,养成良好的听讲习惯,这对于学习很有帮助。
●做好体能准备。体能上的准备不仅仅是为了有好体魄,孩子的坚持性、观察力、集中注意力、兴趣等学习品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初步形成。例如拍球,孩子由不熟练的拍球到自如拍球,需要观察自己的动作,感知体验拍球动作与球的运动速度及方向的关系,还可以学会控制自己手部动作,锻炼小手肌肉,也许孩子还开心数着自己拍球的数量。
●增强自理能力。要教会孩子上厕所、喝水、自己增减衣服等。家长可以尝试7月开始逐步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午间休息时间减少。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摆碗筷、擦桌子、整理玩具、书包等,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学习。
●培养交往能力。研究发现,对小学生来说,没有朋友比没有好成绩更糟糕,被同学拒绝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要培养孩子交往的基本能力,如学会请求、学会商量、学习分享、学习同情、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等。
●注重家园共育。科学做好入学准备,需要家园共育“相向而行”。家长们可以积极主动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幼小衔接方面的活动,也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聊聊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使孩子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
3幼小衔接需更多“相向而行”
“还没注册,学校就从教室布置、老师着装等方面为一年级新生入学做好了准备。入学时,高年级学生会领着一年级新生去课室见老师。”湛江市第二十七小学一年级老师陈楚粤介绍,学校每年都会把开学后前两三周设为“适应期”,通过带孩子参观学校、自我介绍、进行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等,让孩子感到“我是学校小主人”。
尽管湛江市不少小学都已经有意识地为一年级新生入学做准备,但这些准备往往局限于校内工作,与幼儿园甚至是“零交流”。采访中,一位幼儿园老师对这种现象很有感触:幼儿园科学地教孩子在“玩中学”,需要小学认同这种“科学”,并在教学方式上接轨;幼儿园主动带孩子到小学中参观感受,也需要小学多点配合,多点“你来我往”,更主动地提出到周边幼儿园去。她说,科学做好入学准备,需要家园共育“相向而行”,更需要幼小衔接“相向而行”。
在廉江市永福幼儿园与廉江市实验学校小学部之间,幼小衔接“双向而行”就很有针对性。廉江市实验学校小学部会从“需求侧”考虑,明确告诉作为“供给侧”的永福幼儿园,他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学生。在每一次的课题研讨会、参观教学过程中,教学上的“供需矛盾”会被“摆上桌面”逐一解决,这种人才的“定制培养”方式,更容易达到“供适于求”的效果。我们可以想象,如果高中与初中、初中与小学、小学与幼儿园都能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那么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生产链”就有望无缝衔接,变得更为高效、更加流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卓朝兴通讯员林达琳报道:6月11日,记者从廉江了解到,廉江市广场舞学会舞蹈艺术团日前参加了在首都北京举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