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内生动力 推动乡村振兴
近期,笔者有幸参加市政协学习考察团,赴贵州、浙江有关市县镇村考察学习各地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情况,从西部到东部,从贵州安顺推动创建(富学乐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到浙江杭州桐庐、嘉兴平湖久久为功、接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基层组织主动担当作为,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有力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推进贫困村迈向小康村的探索与实践,无不让人感动与震撼。
——马鞍山:振兴发展的红色基因与红色资源
马鞍山是安顺市镇宁县一个山村,该村变化始于当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热潮,源于一段尘封六十多年的红色记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与此同时,1951年初,马鞍山村妇女、共产党员沈志英组织成立农业换工组,同年成立互助组,组织村民“你帮我、我帮你”开展农业生产。1953年,互助组发展成为初级农业合作社,成为西南地区“水稻生产模范”。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合作社把临时小包工改进为更大范围的“季节包工”,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马鞍山成为农业合作化的一面旗帜,并得到毛主席批示,红遍全国。
进入新时代,毛主席关于马鞍山“季节包工”的批示成为马鞍山振兴发展的红色基因与红色资源。2016年,村里开展历时四个月的村庄环境大改造,在村子中央广场竖立起篆刻毛主席撰写的编者按语手迹石碑,石碑周围建起干净宽敞的文化广场、史料丰富的村史馆,修建了荷花池、木栈道、休憩亭。沿着红色资源主线,整合绿色生态、历史人文资源,马鞍山成为新兴乡村旅游目的地,蜕变成远近闻名的省级文明示范村。
——塘约:抱团发展的集体化道路
塘约,安顺市平坝区省级二类贫困村。2014年夏,一场罕见暴雨洗劫塘约,洪水冲毁农田、道路和部分村民房屋。面对抗洪救灾、重建家园、脱贫攻坚的繁重任务,村支部按照市委领导指示,决定在党建引领之下走一条“组织起来”、抱团发展的集体化道路。其基本实践包括:“七权同确”,以土地为重点,通过现场丈量勘界,采用GPS定位和航拍手段,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及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财产权、房屋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小型水利产权、林权等七类资源资产精准测量、界定归属,并由区政府发放证书予以确权,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流转入股,成立村党总支引领、村集体所有的“金土地”合作社,实行“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村民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入股村土地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土地单产评估定级、折算股份,年终按合作社、村集体、村民3:3:4比例分成利润,健全村民与村集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统一经营,村合作社实行资金核算、土地规划、人力配置和农产品种植销售“四统一”,利用土地等资源资产申请货款获得创业资金,组织修缮水渠、道路设施,整合土地成立生产团队,集中种植蔬菜、莲藕、精品水果、羊肚菌,发展蔬菜、水果产业基地,组建运输公司、建筑公司、妇女创业联合会等经营实体,扩大生产经营渠道,增加富余劳力和返乡村民就业。塘约改革,测量勘定属村集体行为,是“确权”;颁证属政府行为,是“赋权”;村民将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集体经营属自愿市场行为,是“易权”。“三权”促进了“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深化改革激活发展内生动力。与2013年相比,塘约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为4000元增至11200元,村集体收入从不足4万到超过300万元,实现从省级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巨变。
——大坝:厚植产业催生大山“华西”村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是个历史不足百年、由逃荒者聚集开荒为生形成的逃荒村,“大坝大坝、烂房烂瓦,小伙难娶、姑娘远嫁”。改革开放以来,大坝历任村党支部致力探寻破解传统农业种植、调整产业结构的脱贫致富奔康之路。他们通过典型示范,摸索着种烤烟、种药材、种竹子,育树苗,养牛养猪……在探寻村级特色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放弃、不离弃。2008年,村支部书记陈大兴承包试种30亩当地培育的水果新品种——无籽“金刺梨”。3年后丰产丰收,刺梨产量6万斤、价值120万元。陈大兴没有把本属自己、价值超百万的水果销售赚钱,而是在上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先后在村里举办万人无籽“金刺梨”现场品尝会和推广现场观摩会。通过示范带动,引导包括村民在内的更多人接受新品种、种植新品种。村里顺势组织成立“村社合一”种植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参与经营,村集体统一种植“金刺梨”面积超过5000亩,建起育苗大棚48个;通过招商引进投资兴建延年果酒厂,酿造“金刺梨”12度干红果酒和42度白兰地,形成“金刺梨”育苗、种植、精深加工全产业链,成为当地以“金刺梨”育苗、种植、加工为主的规模化生态种养基地。村民收入增加、集体“家底”厚实之后,大坝坚持科学规划、住宅统一、超前发展、群众自愿、量力而行,启动人居环境优化整治,通过“除旧布新”五年完成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现已建成外观统一、风格独特的的乡村别墅153栋,成为黔中大山里的“华西村”。与十年前相比,大坝村民人均收入从1980元提高到12000元,集体经济从无到有,超过300万元,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江南古村落群(荻浦):实施古村落产业经营工程
江南古村落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山区桐庐县江南镇,由荻浦、环溪、深澳和徐畈四个古村落组成,孝义荻浦、清莲环溪、易理深澳、和合徐畈,一村一故事,一村一幅画,一村一首诗。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江南镇深入挖掘本地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古村落文化底蕴,成功打造出荻浦、环溪等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样本,成为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全国生态文明论坛、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全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等重大会议、活动的现场考察点,成为G20杭州峰会媒体外景采访唯一目的地。荻浦是千年古村,全村以申屠姓氏为主,拥有20余幢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其中省级文保单位3处,孝义与古戏曲、古造纸和古树同为荻浦四大特色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荻浦以“四优(悠)”为目标,实施“四古”工程,打造古风荻浦。实施古生态整治提升工程,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古老水系整治提升首先清淤全村水塘、溪流,恢复水系流动;治理生活污水,所有生活污水纳管,采用厌氧加人工湿地方式处理;塘底清淤、引流活水、种植荷花水草等水生植物,修复村内池塘生态系统;开展“清洁荻浦”行动,实施大树进村,建设美丽庭院。实施古建筑修缮利用工程,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修缮利用古建筑,保护修复古建筑存有环境,尽可能保留古村落历史风貌;结合历史典故传说,深入挖掘古建筑定位、拓展功用;修缮宗祠建设文化礼堂;巧妙保留猪栏牛栏历史痕迹,改造建成别具风味的牛栏咖啡、猪栏茶吧。实施古文化挖掘传承工程,弘扬悠久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孝义文化,开办老年电视大学,成立桐庐县首个农村托老服务中心,配套设立“爱老服务商店”和“敬老理发室”,用行动发扬“敬老爱老、老有所养”美德。实施古村落产业经营工程,营造悠闲生活方式。依托古代历史遗迹、现代代美丽田园风光,开展美丽乡村二次创业,培育发展旅游大产业,引导、扶持、激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小吃店,发展民宿经济、壮大民宿产业,荻浦成了“城里人休闲度假的乐园,村民幸福生活的家园”,成为“国际休闲乡村示范点”。
——旧埭:接轨上海聚力发展美丽经济
浙江省嘉兴平湖市新埭镇西北部的旧埭村,交通便利、靠近上海,是旧埭村最大的发展优势。近年来,旧埭村以“美丽经济”为切入点,高标准、高效率规划建设千亩花卉基地,加快建设美丽乡村。2016年以来,从签下第一个农业项目,到第五个农业项目成功落地,从原先零散种植传统作物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拔地而起,旧埭村仅用了15个月时间。如此之快的发展速度,源于村党支部像抓工业一样抓农业的招商理念,土地整村流转之后,旧埭村支部主动实施“接轨上海”首位战略,积极开展农业有效招商,集中引进规模大、质量优的现代农业新项目。同时组织拓宽村主干道、支路,加快建设圩区,落实“保姆式”服务,陪同客户购买农机具,主动为企业招工、为员工租房,以优质服务赢得投资者的尊重信任,通过以商引商引进多家农业企业,千亩花卉产业园规模初现。如今,旧埭宽敞美丽、纵横交错的干道支路,四季鲜花盛开的花卉基地,古色古香的景观节点,构成美丽乡村的亮丽风景,成为村民致富的又一把“金钥匙”。
考察路上,边走边看,乡村建设者的创新探索与鲜活实践,不得不让人思考与感悟。感悟之一:“内部不动、外力无用”。村民,包括党员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主人,是振兴乡村的直接组织主体、实施主体和行动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内因”。上级党委政府包括有关部门的作用主要是领导与推动、指导与帮助,广大乡贤则是支持者和参与者,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村民、村干部从思想上实现“要我脱贫、要我奔康、要我振兴”向“我要脱贫、我要奔康、我要振兴”转变,乡村振兴才能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形成众志成城的内生动力。感悟之二:“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大农村与小农户并存,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客观现实,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一“大”一“小”的联结纽带,唯有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在此基础上发挥集体力量,成立村民普遍认可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尊重村民意愿、最大限度维护保障村民利益与权益,通过村社合一、合股(共同)经营,采取强(村集体、实力雄厚的乡贤等社会资本)弱联合、弱弱联合(有的村自身集体经济薄弱),才能有效带动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全体村民共同富裕奔小康。感悟之三:聚力固本、产业优先。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产业乃振兴之首。乡村产业何处寻?贵在发现、贵在创新,贵在适应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或立足现有资源禀赋推陈出新,或抢抓商机“无中生有”,努力提供各种中高端产品与服务。在广大乡村,祖先留下的古建筑古村落、世代相传的民俗风情,大自然赐予的绿色生态、天然植被、清新空气、凉爽气候,还有交通、地理区位以及红色资源……都是打造乡村产业的核心要素,对有志振兴乡村产业的人士而言,都可利用,都能打造受人喜欢、前景广阔的新产业新业态。找到乡村产业振兴之路等于找到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乡村产业繁荣之日,即为村美民富、乡村振兴之时。
(作者系湛江市政府办公室调研员)
新闻推荐
“全民随手拍,共建美丽湛江”。由湛江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办公室、湛江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主办的《发现城市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