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通过市规委会审查 明年城镇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
本报记者潘洁婷通讯员苏若扬
6月12日,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获悉,《湛江市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2017—2035)(以下简称《规划》)日前通过湛江市规委会审查。《规划》聚焦群众需求,就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固废收运处置、环卫设施等“大民生”作了详细落实。今后,湛江生活垃圾分类将得以实现质的飞跃,收运体系也将得到进一步规范。
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
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规划方面,湛江将推进城乡一体化,至规模后期实现全市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按照焚烧为主,应急填埋为辅的处理模式,到2020年全市初步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系统,设施建设配置基本完备,垃圾收运从小型转运站趋向大中型集中转运,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在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方面,湛江至2020年市区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理规模将达到1500吨/日,中期,将新增用地40亩,扩建一条750吨/日生产线,总规模达到2250吨/日,满足市区中远期生活垃圾处理需求。垃圾分类将实行源头减量,推进绿色流通。加强资源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餐厨垃圾、果蔬垃圾处理方面,将在垃圾焚烧厂周边建设1处餐厨垃圾处理厂,设施占地28.5亩,设施规模为200吨/日(含果蔬垃圾50吨/日),其中近期规模为100吨/日。近期赤坎、霞山、坡头、麻章结合大型集贸市场,各设置1座生化处理机。处理规模5-10吨/座.日。南三区运输距离较远,结合田头市场设置,处理规模1吨/座.日。中远期根据湛江市区餐厨垃圾处理厂处理能力,再考虑其余集贸市场就地处理设备设置。
农村厨余垃圾处理方面,近期,主要针对硇洲岛、特呈岛、东头山岛、南三岛等距离终端处置设施较远,收运系统不完善地区进行分类,采用太阳房堆肥处理或机械高温发酵技术,规模300kg/日-500kg/日。中远期,结合各镇转运站设置农村厨余垃圾处理设施。
构建“三位一体”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为提高黑色废金属,废铜、废不锈钢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玻璃等高附加值的可回收物的回收率,强化源头废品回收规范性管理,湛江市将打造社区便民回收点、街镇回收站、市级分拣集散场构成的“三位一体”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社区便民回收点将负责收集居民或区域内企业生产生活中的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废纸、废塑料、生活性废旧金属、废玻璃和废橡胶等品种,并向回收站定期集中交售。街镇回收站负责辖区内再生资源的收运、整理、暂存、中转,即集中一定时期内在社区回收点分散回收的再生资源,将再生资源简单地分类、整理,以便进入下一环节的分拣集散园区。分拣集散园区为回收企业聚集区及交易市场,利用科技及信息化平台对各片区回收的一般废旧物品的回收、分类、包装、交易,以及对特大件废品的拆解、加工、交易、形成产业园。
为了方便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全市共规划固定或流动回收点226个、回收站34个。其中,赤坎区、霞山区、开发区等中心城区每15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点,坡头区、麻章区、东海岛非中心城区每2000户居民设置1个固定或流动回收点,每个街道、镇各设置1个回收站。此外,还将在麻章区市区出口处、海东新区市区出口处各设置1处再生资源分拣集散园区,该集散园区还将具备低值可回收物的分拣、打包分流功能。
建立湛江固废静脉产业园区
根据湛江市区固废处理设施布局需求,结合现有垃圾处理设施,湛江将规划建设市区固废静脉产业园。该园区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为基本理念,在处理城市固废并防止二次污染的同时,实现产业园物质能源的三级循环。
湛江固体废物静脉产业园以生活垃圾末端处置、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生活垃圾填埋场、餐厨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大件垃圾拆解和综合利用、有害垃圾分类储存中心、园林垃圾处理、配套渗滤液处理厂等设施为主体,结合湛江市区环卫培训发展需求,配套建设湛江市区环卫培训中心,并预留一定发展用地。
全面实施垃圾分类
目前,湛江市区现有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管理基本上是市城管局对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宏观调控、指导、监督,区城管局对生活垃圾收运的直接作业、管理或监督,除南三区外,湛江市区基本实现了环卫作业市场化,生活垃圾收运已形成以“垃圾分散转运为主、压缩直运为辅”模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湛江市区垃圾处理量也逐年增长。根据湛江市区生活垃圾量测算,湛江市区2020年垃圾产量将达到1710吨/日,2025年垃圾产生量达到2020吨/日,2035年垃圾产生量更是高达2460吨/日。
根据“垃圾不落地、垃圾不暴露、收集机械化、转运压缩化”的目标,下一步湛江市将对现有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进行升级优化,分阶段、分区域、分类别推进分类收集,逐步提高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比例,减少垃圾焚烧和填埋的份额,提高垃圾末端处置安全性,预计2020年湛江市区垃圾每日将减少261吨,2025年市区垃圾日减367吨,2035年市区垃圾每日将减少544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卓朝兴通讯员王福瑞梁燕飞报道:经过为期两周的体验学习,13名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师生日前在岭南师范学院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