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成长的“必修课”
从小锻炼
终身受益
李湘东(霞山)
湛江日报组织小记者团到田间地头劳动,插秧、耙田、除草,尽管一身泥一身汗,看上去脏兮兮的,但就是通过这种劳动,使小孩经受了刻骨铭心的锻炼,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懂事了,回到家里更勤快、更有责任感、更敬老爱老。多位小记者家长对笔者说,感谢湛江日报小记者团的采访体验活动,他们做了家长们想做而不敢做,做不了的事,补上了教育短板。
广州市近日出台新规,对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明确劳动锻炼项目内容:小学生会做一日三餐,初中生会煲汤,高中生会通马桶。这确是非常实在管用的教育手段,是一个颇接地气的教育形式。劳动锻炼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经,是培养孩子创造性能力的基本条件,是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通道。劳动能开发中小学生的思维,启迪智慧。劳动能增强孩子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信心。劳动能活动孩子的身体,促进孩子健康发育,快乐成长。中小学生参加劳动愈早,对其锻炼越大,越有成效。
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娇生惯养似乎成为不少家长的痛病。他们都知道劳动锻炼对孩子好,但实施起来有难度,小孩每天都要完成一大堆作业,已无更多时间做家务,孩子们大都对家务劳动有种抵触情绪,不会干不想干还不愿干。家长们也心痛孩子,眼睛只盯在学习成绩上,只满足于孩子完成作业。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己自然会劳动的”。其实,学习和劳动并不矛盾,广州市的规定也很明确,是在确保学生完成学业任务的同时,见缝插针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周末适当干点家务活。劳动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勤劳节俭的品德,有利于孩子懂得生活的辛劳,得到意志磨练,有利于孩子们逐步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让每一个中小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学会劳动,从而热爱劳动,善于劳动。让他们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让他们切身感受劳动的艰辛,体会劳动创造生活的过程,品尝劳动成果的甜美。让他们从小坚定劳动光荣的信念,立志做个优秀的劳动者,这是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培养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关月(霞山)
近日,广州出台新规为中小学生设定劳动“小目标”,例如小学四年级学会做三餐、初中生要辨识茶叶种类、高中生“开公司”练创业,这些“小目标”精准到每一个年龄段,看得出广州教育部门真是很用心想推动劳动教育。
一直以来,不少家长都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所以在家里,家务活几乎都是父母长辈来干,小孩只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即便学校里有打扫卫生、浇花之类的劳动,不少低年级学生的家长都“自觉”地去替孩子做,而高年级学生虽然亲力亲为,但有的其实就是做做样子、随便扫扫。没有劳动意识,很容易就会养成懒惰的习惯,缺乏踏实奋斗的精神,等毕业后进入社会,劳动意识上的差距就直接决定了孩子成长的高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如今对学生的评价正逐渐从“三好”转向“三爱”。过去,我们是要培养出“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学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争第一;而如今,基础教育正逐渐致力于培养“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学生,把“爱劳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讲究“知行合一”。广州出台文件推动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在探索培养“爱劳动”时代新人上走先了一步,湛江应该好好借鉴。
笔者浏览了一下网上对广州所设的这些劳动“小目标”的反应,支持者居多,但也有不少网友“弹”这些目标其实并不“小”。对此,笔者也觉得,在个别目标的设定上,广州教育部门的新规未免有些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实际。例如在初中要学会做双皮奶、马蹄糕、绿豆沙、番薯糖水等传统广式点心,在高中要掌握模型制作、简单金工木工加工技巧,其实这些都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不花一段长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只在每周最多三四节的劳动课中去学习,恐怕并没有那么容易学会这些内容。
在劳动课的课程内容设计上,应该遵循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教育的一些好做法。例如在芬兰,他们的手工课主要包括两大门类:一类为包括针织、缝纫、布艺等在内的“轻手工”课程;另一类则是包括木工、金属技工、电子等在内的使用机械设备的“重手工”课程。两大类手工课在初中之前并不明确划分或强制学生选学,到了初中之后才要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两大门类中的任意一门,也可以两门均学习。他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动手兴趣,而非强调必须在某个年龄段学会某种手工艺。
锻炼出一双“巧手”
米苏(霞山)
小学会做一日三餐、安排全家旅行计划;初中会煲汤、做双皮奶;高中会理财、通马桶……看着广州市教育局出台新规明确劳动教育“小目标”,笔者一方面感到高兴,因为距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又前进了一步;但另一方面,我又有点担心,因为新规上所说的家政烹饪课要真正开起来、办得好,难度肯定不小。
相比起学校师资、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短板,劳动教育的更大阻力,其实来源于家长。从平时与家长的交流中,笔者便发现不少家长都存在这样的一种思想:做家务会耽误时间、影响学习,所以平时在家里,有的家长根本就不让孩子们做家务,更不用说教他们做家务。如今,学校里居然要开专门的课程去教如何做家务,可想而知,有的家长肯定会觉得难以接受。而迫于家长的压力,可能有些学校会半途而废,将劳动课上成自习课甚至教学课。
所以,要推动劳动教育,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要在家校合力上做文章,帮助家长消除“做家务影响学习”的偏见。
部分家长之所以觉得做家务影响学习,其根本原因是没有看到做家务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是一种通过感性体验来获得知识的过程。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到了初中之后上物理课要学力学的内容,其中很多题目就是来源于生活。那些从小就已经在做家务中获得感性体验的学生,自然能更形象地理解力学的相关概念。
其实,做家务不仅没有耽误学习,反而有助于促进大脑发育,有益于文化科的学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对全国两万名家长和两万名小学生进行一项家庭教育状态调查,在孩子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活的家庭里,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86.92%;而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3.17%。
古人说“心灵手巧”,其实已经揭示出家务劳动与大脑开发之间的微妙关系。手是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手的灵巧度就是是大脑皮层成熟度的重要体现。大脑高度发达,手才能灵活操作。而反过来,平时多做家务,锻炼出一双“巧手”,孩子们的大脑潜能也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所以说,孩子动手做家务其实是有利于成长、有利于学习的,是孩子手脑结合、知行合一、身心和谐发展的“必修课”。
新闻推荐
5月16日,“扫黑除恶共建平安霞山,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举行,志愿者走上街头向市民发放扫黑除恶宣传单。本报记者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