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精神品质说明书
龙鸣(岭师)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河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地瓜”。以上场景,是鲁迅先生《故乡》中的描述在我脑海中的幻化。
地瓜是番薯的山东叫法,在别的地方此物又名甘薯、朱薯、番薯蓣、金薯、红薯、白薯、红苕、芋头等。这些个名字,有的述其形,有的表其意。因为每个名字都是番薯的“番号”,不仅蕴含着地域文化,同时还挂掉着精彩绝伦的典故。比如一个“番”字,叙说着遥远的番邦;“金”字是百姓为一个人立的碑,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此物,驱走饿魔,使百姓感戴。
我的故乡长满碧绿地瓜叶的那片大沙滩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村前有一条流向微山湖的小河,夹岸高高的堤坝上密密排立着十几丈高的钻天杨,把小河镶成一条绿色的山谷。枯水时节,惜土如金的两岸百姓跨进河套种地瓜。刨出一车车的硕红,就拉到河里洗净,擦成片晒在沙滩上。那是小河最富有的季节,蜿蜒的河套里,金色秋阳下洁白的沙子上覆一层更白的瓜干。干了收起,储进草席卷成囤子。谁家里如果有这么一两个矗到屋顶的圆家伙,就有了度过青黄不续艰困时令的底气。
为了报答活命之恩,我要充满感情地为亲爱的地瓜写一份精神品格说明书。
地瓜含量:智慧30%、慈悲40%、坚韧40%、担当15%、浪漫10%。这样开列也不知道总数对不对,我的数学真的是体育老师教的,地瓜当家的年代师资力量奇缺,我不是开玩笑。
地瓜原产自南美,流布吕宋。传到中国来的说法之一是:明万历年间,在吕宋做生意的中国人陈振龙吃到这种好东西,“大如拳,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正适宜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奇缺的福建家乡,于是他下决心将其带回去。那时西班牙人统治菲律宾,视番薯为奇货,严禁出境。陈振龙把鲜薯藤绞入绳索,涂抹污泥,巧妙过关。这样解释地瓜之“智慧”如何?如果说这只是陈氏之“智”,某不狡辩。只说这番薯,根系摸索进贫瘠而黑暗的土壤中收集养料,撑无数片绿叶采集漫天飞舞的阳光,化合成甜软食品,贿其贪食者竭尽心力助它子繁孙盛,岂不智乎?再说繁衍方式,可卵传,可藤种,遇温发芽,落地生根,岂不智乎?
再说“慈悲”,我觉得,地瓜其形,红红的胖胖的,状如弥勒。再说其质,产量甚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荒年慈悲度人,可活人无数。山东人称地瓜为“懒地瓜”,是说种地瓜不必像种谷种麦一样浇水、锄草、施肥。这个“懒”字,是它体恤农人干瘦的勤苦,让劳作如蜂的农人偶尔懒一下也不影响对温饱的期待。地瓜营养丰富,广东某大学一教授有研究结论称:地瓜煮豆,营养赛猪肉。若说“坚韧”,地瓜生命力蓬勃,对环境要求甚低,无论是山间缓坡,沟畔渠边,还是沙滩泥地,无处不可;不管是严寒的北方,还是温湿的江南,无处不宜。旱天涝地,皆可从容应对。再说“担当”,地瓜有生民之功。它的“浪漫”,是它从碗池筷林间的首发阵容中退出,成为休闲食品时显现出来的。过去饿得紧,狼吞虎咽时没心情体会它精巧玲珑的情致:地瓜芯有红有黄,有白有紫……有一种地瓜皮紫如锦,闪着银点、几近透明的瓜瓤中心洇出胭脂红,类似玉琢粉雕的婴儿脸上的眉心点。如果掰开,断面会渗出珍珠般的珠滴。尤为可贵的是,地瓜“生食如葛,熟食如蜜”,煮熟了味道濡甜,口感粉糯,有的还有荸荠、栗子、冰淇淋或巧克力的味道。进行深加工,可做成香酥地瓜条、原味地瓜干、蜂蜜地瓜芯、营养小甘薯;如果与别的食品混搭,可做成地瓜包、地瓜馒头、地瓜面,其无限的丰富性足以点缀人们的生活情趣。这么好的东西,我有几个朋友却坚决不吃,为啥?因为生活华北一带的人,从小到大,喝糊粥、吃煎饼、啃窝头,哪一样都是此君变化,以至于看到它就想吐酸水。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江浙一带的穷人缺粮少油,只好顿顿吃大闸蟹,如今他们看到大闸蟹也要反胃。
要结尾了,还要说一下地瓜叶,才能使这篇文章状如地瓜,根硕叶鲜。生长茂盛的地瓜不光组成纯美的乡村风景,而且是一种优质饲料,藤可养牛,叶可喂猪。来到南方,我发现湛江人把地瓜叶当成上等食蔬,很是诧异。噫!北方过去并非不缺食物呵,怎么没想到食薯叶?敢把某物吃进肚子是需要胆量的,所以人们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推崇备至。由此类推,敢食地瓜叶的是一群思想解放的人。
新闻推荐
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白“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意义内涵,2019年5月13日,在湛江市第三十四小学举办了一次关于“远离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