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合奏”构建科创协同生态圈通过汇集三地人才技术等,助力创新金点子落地转化

南方都市报 2019-05-19 06:13

[摘要]通过汇集三地人才技术等,助力创新金点子落地转化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珠海横琴新区。新华社发

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牵头、多家机构共建的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去年11月在广东东莞揭牌,拟建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平台。新华社发

5月19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该峰会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与澳门日报社协办,以“一流湾区、媒体担当———媒连粤港澳,融通大湾区”为主题。300多名嘉宾、代表云集峰会,围绕开展创新与协同合作、推进媒体融合、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沟通交流。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伴随《纲要》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开启了三地科创协同新篇章,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串起了沿线城市间的协同空间。深化基础研究,推动创新资源共享是粤港澳三地科创协同的重要目标,通过汇集三地技术流、人才流后,助力一个又一个国际创新金点子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国际科创土壤上生根发芽。

广深港澳科创协同空间明显

今年3月29日,在广州举办的科技成果对接会上,来自广东省新材料研究所的“现代炊具的新型喷涂导磁涂层制备技术”引起了参会企业代表关注。该项目负责人介绍,2015年中国电饭煲产值为3.2亿元,主要产地在阳江、湛江、佛山等地,这项技术成果主要的产业化合作也是去往这些地市。南都记者了解到,多年来,科研技术是串起各地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就如这一研发项目,它“出生”广州,但在广东多地市落地转化,推动地方产业升级。

今年3月,南方都市报大数据研究院科创课题组沿着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展开了深调研,深入挖掘城市间的科创协同空间。从调研结果来看,香港、澳门拥有发达的金融体系和国际教育资源,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科创协同注入国际元素;广州拥有一批著名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深圳拥有最前沿的创新资源;东莞拥有完善的产业配套,以及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基础研究重大平台。从都市圈来看,深莞科创协同有助于两市的科技创新研发和成果就地转化。佛山与广州可以形成产业和科研优势互补,广州新型研发可依托佛山的先进制造业落地,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较有特色的新型产学研都市圈。

而早在今年1月,广东省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就已为粤港澳科创协同增加了政策支持砝码。如文件明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向港澳开放,支持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牵头或独立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允许项目资金直接拨付至港澳两地牵头或参与单位等。

超九成港澳青年知晓湾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高锋集团董事局主席吴杰庄提交了一份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的提案。2016年底吴杰庄曾做过调研,当时有1200多位香港年轻人参与,大概有一半以上没有听过粤港澳大湾区这个词,但今年2月《纲要》出台后,他又做了一次调研,90%以上的年轻人都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纲要》发布后,首先关注到‘创客’这个词。”吴杰庄解释,《纲要》里多次提到鼓励港澳青年融入湾区建设,并且谈到建设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创业基地,还针对粤港澳的“创客”们,提出了许多扶持政策。

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便利了粤港澳三地青年之间的交流。吴杰庄认为,在基础交通不断完善的情况下,粤港澳三地的科创协同对彼此也有带动和激励作用。过去,香港青年的创业热情相对不如深圳高,但这几年有一些香港青年到内地创业,出现了好几个比较成功的项目,市值超过10亿美元。这些好的案例让香港青年更有信心,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更有信心。

多位专家看来,三地科创协同更有利于孵化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企业,此前也早有先例,比如闻名国际的科创企业大疆。香港青年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刘鸣炜便认为,香港高校林立,基础科研实力强劲,近几年来已经有一批“港产”青年才俊到大湾区开创人生事业。“未来香港能不能有更多像大疆创始人汪滔一样的创业者?这是绝对需要的。”

广东省曾交出过一份粤港澳三地青年创业的成绩单:截至2018年,广东省建有广州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澳门青年横琴创业谷、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红鸟创业苗圃、粤港澳(国际)大学生实习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20多个。另一方面,引进港澳机构建立成果转化基地。目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均在深圳和广州南沙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依托澳门大学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建设了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

在今年2月28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指出,未来,广东省将从省政府层面,建立一个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基地。在总结前海、南沙、横琴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创新创业的服务力。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打造12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未来聚焦技术攻关、基础研究

出生于内地,香港长大,成名于美国加州的哈佛终身教授、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由于自身经历的原因,对世界湾区发展深有了解。在他看来,相比世界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内各方需要更加重视基本科学和创新发展,需要有更加长远的眼光和规划。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要避免短期的政绩规划倾向,把基础学科、基础研究做扎实,这样才能有可持续发展。“比如,我们培养一个小孩,短期内希望他身体健康、学习成绩优秀”,丘成桐举例解释,但我们也要想到十年、二十年之后他的发展,这就需要培养他的君子品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是这个道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科技,要有短期和长期投资的综合配置规划。

2018年10月,广东省科技厅曾公布《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纲要》的发布加持了粤港澳三地间的基础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认为,大湾区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需要充分调动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的资源,将香港大批基础性人才和深圳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联动起来,可作出更多贡献。“高校之间,可以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在科研方面,他认为,深圳具备让香港的科学研究真正发挥作用所需的产业链,联动香港的人才、基础建设、基础科学研究,深圳能成为一个国际创新的科学中心。徐扬生还表示,如果把大湾区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资源融合起来,医学的教育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效果以及医疗质量都将提高很多。

对此,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曾表示,要重点围绕三地共同需求,实施粤港、粤澳联合创新资助计划、大湾区科技创新专项计划等,联合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推动粤港澳三地产学研深度合作,全面打通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加快推进粤港澳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合作,着力提升大湾区的国际技术竞争力。

采写:南都记者任先博

新闻推荐

湛江市残联开展助残日慰问活动

本报讯(记者闵志特约通讯员吴东晓)5月19日是第二十九次全国助残日,主题为“自强脱贫,助残共享”。5月15日,市残联组织助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