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花开忆造林
市民在阳东燕山湖公园遛鸟
吴健明接受采访
何世友接受采访
闸坡相思树花海
(扫码了解更多)
春夏之交,海陵岛的台湾相思树又进入盛花期,漫山遍野的黄花,汇成一片金灿灿的花海,许多摄影发烧友和游客慕名而来欣赏美景。在阳东区东平镇和阳西县上洋镇,大片相思林的花朵也在海边盛放,甚是壮观。这些相思树何时所种,又有着怎样的“美丽故事”?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了阳江市几位“老林业”,听他们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阳江一段鲜为人知的造林绿化往事……
“莫说巨虎,就算小虎也藏不下啊”
阳江沿海为什么有这么多成片的相思林?在阳江几位老同志的帮助下,记者费尽周折,终于在市区找到了当年阳江县林业局技术员、今年79岁退休在家的吴健明。他亲历了阳江飞机造林的全过程,参与和见证了阳江林业的建设。谈起往事,吴健明难掩心中的激动。
1963年,阳江还是县级建制。这年夏天,吴健明从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广东海洋大学前身)毕业,分配到阳江县林业局工作。不久,吴健明被组织派到钦州学习飞机喷洒林业害虫技术。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多次到阳江或途经阳江到湛江视察,发现广湛公路阳江段那龙到儒洞120多公里道路两旁山头光秃秃的,全县还有不少荒山没有绿化。一次,阳江县林业局一名叫申巨虎的副局长汇报工作,陶铸笑着说:“莫说你是巨虎,阳江的荒山多,就算是小虎也藏不下啊。”他要求阳江尽快搞好荒山造林绿化工作。
阳江县宜林荒山面积大,高山远山多,人工造林比较困难。1956年,吴川县开展飞机播种造林,成本低见效快。经调研后发现,阳江的地形地势也适宜飞机播种造林。1963年,省林业厅在阳江林场儒洞分场进行飞机播种造林试验,面积约6万亩。“可惜的是,当年因遇上了百年少见的大旱,故未能成功。” 吴健明回忆说,因为他到钦州学习过飞机喷洒林业虫害技术,组织安排他参加飞机造林工作。
大规模飞机播种造林绿染荒山
1966年,在省、地、县勘测队和林业技术员的努力下,阳江对全县飞机飞播造林工作作出了林地规划。“造林种子选用马尾松和台湾相思树。”吴健明回忆,之所以选用台湾相思树,是因为它耐干旱贫瘠,适应性非常强,在各种环境中都能正常生长,是良好的防风生态树种。加上其自身有较强的固氮特性,长期栽种还能改善土壤条件。
为此,广州民航和省林业厅在合山镇建设飞机场,徐闻、海康、吴川等兄弟县为阳江支援了种子。吸取儒洞飞机造林失败的教训,飞播造林选在阴雨绵绵的3月份进行。“天旱时种子不易发芽,4月以后雨季到来会将种子冲掉。”吴健明说,1967年3月,阳江县开展了有史以来大规模飞机播种造林运动。
当年一些场景,吴健明至今记忆犹新,种子是南路兄弟县收购来的,为了预防虫蛀,往里面混放了“六六粉”农药。台湾相思种子由于有一层腊质,种皮坚硬,播种前需要用70℃~80℃的热水烫浸25分钟,再捞出放置24小时晾干备用。在合山示范分场,工人将台湾相思种子边倒入热水边搅动,农药挥发出很臭的气味。
“当时飞机上有驾驶员和副驾驶员,每次带上马尾松和台湾相思种子飞上蓝天。” 吴健明说,飞机最早在大八、新洲和东平等地按每亩0.3斤种子的标准混播。在离地面七八十米高时,飞机将所定区域的荒山都飞播了一遍。这一年,完成飞播造林面积51.4万亩。
1968年和1969年的3月,在阳江沿海海陵岛和山区,如大八的烂头岭、珠环山、五点梅,溪头、织、上洋的龙高山,新墟、塘口的飞天燕、四方顶、石磊山,田畔的刘三尖,新洲的紫罗山播区都重播两三次。
1972年,广州民航和省林业厅在阳春县潭水设置临时机场,以后几年,在阳江、阳春继续进行飞机播种造林。飞播后,实行封山育林五年,不准人进山割草放牧伤害幼苗,严防山火。至此,阳江县有100多万亩荒山已长出新林。
“实践证明,飞机播种造林是大面积造林绿化荒山的好方法,效率高,成本低,当时成本一般每亩约1元。特别是海拔600米以上绿化难的远山和高山,飞播造林的优势更明显。”吴健明说。经过几轮飞播,阳江全县有18万亩海拔600米以上绿化难的远山和高山实现绿化,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良好的作用,阳江成为全省飞机播种造林面积最大和成效最好的县之一。
台湾相思树是制作木炭的好材料,山区一些村民将树砍来烧木炭卖钱,造成山区相思林逐渐减少。“沿海一带出于防风和生态的需要,不批准将之砍伐。如今,成片相思林成为阳江沿海花海,这在当年是没有想到的。”吴健明说。
林业部召开现场会推广阳江造林经验
今年85岁的何世友老人也是阳江绿化的大功臣。他1957年参加阳江林业工作直到退休,1991年曾被国家绿化委、林业部和人事部评为“全国造林绿化模范”。老人激动地说,1975年,他和张秀喜、谭朝明3人到北惯公社东莺、赤光、那霍、金村等4个大队,利用广湛公路沿线两旁的荒山搞湿地造林点,面积1万亩,连片集中种植。张秀喜和谭朝明负责林地测量及图纸设计,他负责育苗。
他们先在东莺大队搞4000亩样板林,用图解几何法绘制地图,用图解方格块确定造林树穴位,做好现场规划,每个造林方格块是50米×50米,在格内按株行距2.5米×2.5米每亩106株规定位置定穴,由东莺大队组织劳力完成,栽下的树苗横直成行。树苗种下后,前来参观的人无不赞扬:“这片林子了不得,横直成行,比拉线定穴造林还要直,林木成活率高,基本见不到一棵死苗。”此后,国营田畔分场派技术人员来这里学习小方格测量及造林施工方法。
何世友介绍说,根据造林年度设计出来的图纸,确定下年度作业施工面积,造林工人严格按照作业图纸实地拉线定穴、挖穴,这种做法统称“工程造林”或“工程林”,确保造林一片成林一片。
1981年春,北惯公社万亩湿地松林如期完成。何世友回忆,当年下半年,省林业厅总工程师朱志淞多次深入现场考察,对这片湿地松林给予高度评价:“北惯湿地松造林规格测量水平高,横直成行。苗木生长快,保存率达98%,值得树样板向全省推广。”他多次向省林业厅分管营林工作的领导建议:“若全省各地都有阳江北惯的湿地松样板林,全省湿地松就会迅猛发展起来。”为了更好地推广北惯造林样板,阳江县林业局按朱志淞的意见,编制了《阳江县境内广湛公路120公里沿线两旁5公里山地发展40万亩湿地松造林基地(1982—1987年)规划》。
何世友说,省林业厅很快批准实施该规划,连续四年每年拨款50万元,要求完成造林8—10万亩。在县委县政府和沿线公社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林业工作者和广大农户的艰苦努力,5年时间全部按时按质完成栽植湿地松和桉树工程林任务。
北惯万亩工程林的造林成功,吸引全省各市县林业干部前来参观。1984年,江门市林业局在阳江县召开工程造林现场会,在全市推广阳江县工程林的做法。1985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决定。同年10月22日,省委省政府在阳江召开全省林业现场会,对阳江县工程造林成绩作了充分肯定,并向全省推广阳江经验。1985年10月23日,《南方日报》发表了《工程造林就是科学造林》的评论员文章,文章里指出,阳江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通过落实林业政策,稳定山林权属,划定自留山,推行林业生产责任制,发展林业专业户,大大促进了林业生产的发展,造林绿化工作抓得一年比一年紧,一年比一年好。“阳江县的经验,对提高广东省造林效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988年阳江建市,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造林绿化工作,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运动,加快了林业建设。何世友回忆,1989年2月下旬,国家绿化委副主任、林业部部长高德占组织在京参加全国绿化委员会第8次(扩大)会议的100多位代表,来阳江开现场会,参观了双捷镇、程村镇等地大面积荒山造林,良种栽培造林点。参观队伍进入儒洞镇的鹰山岭,看到一望无际集中连片的桉树林和湿地松林时,高德占十分高兴,即席挥毫题写“鹰山林海”四个大字,期望阳江绿色长驻、兴旺发达。
经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持续不懈的努力, 1992年,阳江全市林业用地栽植率96.4%,绿化率81.5%,提前3年实现省绿化达标。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让城市拥抱森林
1994年开始,阳江市逐步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战略,按照林地所处的地理位置,遵从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把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同时,出台一系列鼓励非公有制造林和支持林业产业化的政策,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2004年9月30日,阳江市全面启动林业生态市建设,把优先推进生态建设作为林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把创建林业生态市、林业生态县作为推进阳江建设“生态绿城”的一项主要举措。2014年1月,阳江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2017年,阳江市又提出了在2020年实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宗旨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根据方案,阳江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目标,植树传播绿色理念,全民享受绿色成果,享受高品质生活。
市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到2018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积591.44万亩,森林覆盖率57.72%,活立木蓄积量2510.85万立方米。市创森办项目负责人陈瑞炳告诉记者,阳江在环珠三角地级市中首个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过近两年的努力,以六大主题行动为支撑,阳江市各县(市、区)目前已完成创建工作量的7成,明年有望实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
专家观点
挖掘“相思”文化
做好旅游开发文章
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些地方利用花海吸引游客有成功的案例,比如华农的紫荆花、武汉大学的樱花等。阳江的闸坡和东平本来就是旅游景区,加上“相思”这两个字有诱人的文化魅力,挖掘整理好相关文化内容,规划建设和利用好当地现有的相思林花海,使之成为特色品牌。
数据显示,目前海陵岛上的成林台湾相思树达5万亩,超过全岛绿化面积一半。广东石化学院旅游和历史系副教授淦凌霞认为,海陵岛的滨海旅游可以融入相思树的文化意蕴,建设海陵岛相思树生态景观林区和园林景区;还可以开发以山岭为载体的相思树风光风情游,组织相思花期赏花诗会和节庆活动,并建设相思树文化博物馆,以动漫、绘画、文字、照片等形式多方位展示相思花艺术作品、相思树的种植历史。“期待让每年漫山遍野的台湾相思花,为海陵岛旅游事业增风姿、添神韵。”淦凌霞说。
■ 策划/黄仁兴 ■ 统筹/梁小可 ■ 撰文/刘再扬 ■ 摄影/刘再扬 谭掌友 陈建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明聪通讯员黄浩报道:近日,吴川市梅菉街道传统“隔海花桥”——上隔海桥进行了拆除,不久后这里将建起一座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