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近千年古村落 遂溪双村 东坡文化源远流长

湛江晚报 2019-04-30 09:59

双村东坡楼。文:记者骆丽华

图:记者李嘉斌

4月17日,从湛江市区出发,记者一行驱车一个半小时,到达遂溪县河头镇的双村,双村位于河头镇北部,是湛江市特色文化村、生态文明村、广东省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日前该村又被列入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开发资源目录》。

双村的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除了有400亩原生态森林和古色古香、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村落,其最吸引人的当数特色文化——东坡文化。

千年古村

东坡文化源远流长

记者一行在遂溪县河头镇镇委委员张坎宁和双村村干部陈堪良的带领陪同下来到山清水秀、静谧得如世外桃源的双村。该村77岁的陈坚体老师,一直致力于传承、整理和研究双村的历史文化。在位于该村村口的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还砚亭,他开始向记者介绍双村悠久的东坡文化:

据史载,宋朝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大学士苏东坡公有幸遇赦,便从贬所海南儋州坐船北归。途经雷州半岛北部湾兴廉港(即现在的乐民港)时,遭遇台风,苏公只好舍船登岸,投宿于兴廉村的私塾净行院。

陈老师介绍,当时,双村第五世祖处士陈梦英公正在净行院当老师,苏公得知,陈梦英是赫赫有名的原琼州(今海口市)刺史陈懽的玄孙,苏公久仰陈懽政道官德,突遇隐匿于天涯边、渔村里的陈懽后人更是惊喜不已,遂与陈梦英一见如故,便结为道义之交。苏东坡临走前先后送陈梦英三大宝:一是为陈梦英择定现在双村这一狮子宝地为开基之所。二是倾其仅有,置良田七亩送陈梦英作“助贤田”,即助陈梦英培养奖励人才。三是赠陈梦英一方汉代石渠阁瓦砚。这就是该村东坡文化的由来。

遗憾的是,苏公与梦英公惜别后北归,殊不知此别成永别,苏公在北归途中辞世,但是双村人得到苏公的福荫,在双村开基、建设,开枝散叶,传承了他勤勉好学的遗志,所以双村人在自己的陈氏宗祠礼门之上建造一座文光射斗东坡楼(原称东坡阁),供奉苏公牌位,还将苏公陈公结为道义之交的故事,用六幅图画配上诗文记载下来悬挂在东坡阁内。村民四时拜祭,尤其在每年冬至,村民把苏公牌位请下来,跟梦英公的牌位并排一起,双村六房士子衣冠济济,以隆重的仪式祭祀祖先的同时,也特别祭祀苏公;谁家的孩子中考、高考前也来祭祀苏公。

宝砚为缘

双村先祖与东坡先生结友

陈坚体老师为我们娓娓道来苏东坡临别赠送陈公的汉代石渠阁瓦砚这个镇村之宝两失两归故事:

陈梦英公喜得宝砚,非常珍惜。为缅怀苏公赠砚大德,他与家族商议,在旧村兴廉村净行院前面建立赠砚亭,以纪念此事并广告后嗣。亭中写了《赠砚亭记》外,还有“福地留仙”“启迪蒙童”“助友择居”“赠宝惜别”四幅石刻画图及其所配诗文,以传苏陈结义之韵事。

在清末,宝砚失传将近百年。到了民国庚午之岁(1930年),时任广东省警察局局长的徐闻县人何荦(字公卓),在乡间买到此砚。一天,他把双村人、当时任广东省警察局秘书的陈树钟请到家,将宝砚交给陈树钟,说:“我得到了这方宝砚,但是我不敢自己私藏,谨以还归君族,你们要好好珍藏不要再丢失了。”树钟惊喜万分,再三拜谢,把砚抱回。后来经族人商议,于民国辛巳年(1941年),在宗祠南面筑了“还砚亭”,以此纪念何荦的高义。

还砚亭古朴雅观,设南北两大拱门。亭内西壁嵌一《还砚亭记》石刻,作记者就是陈树钟,他毕业于民国中山高等政法大学。据说亭北门对联“还砚永传坡老墨,望亭常仰祖先型”就是他的佳作。而南门对联“远挹山光增气象,近临池水浴襟怀”,是他的儿子陈焕谋(中山大学毕业,曾任民国广东省人事主任)所作。

还砚亭于2001年已被评为遂溪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评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河头镇中小学生文化教育基地”“河头镇中小学生德育示范基地”。

1949年,土改队进村,将此砚“没收”上交遂溪县公安局。1958年遂溪县与廉江县并为雷北县。此砚流至雷北县公安局。后来遂溪县恢复,但此砚并不归来,从此杳无踪影。

时至1988年,卧病在床的某公安老干部嘱其后代将藏在他家的宝砚交还双村。瓦砚的两失两还,使双村人迎回了东坡文化之春天。从1988年起,双村群众每年春节都开展迎春文化活动,以对联、诗词、雷歌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双村东坡文化及双村人的文化自觉精神。

恪守祖训

双村重视读书人才辈出

据了解,苏东坡一生至情至性,最喜欢赠人以砚来表达淳厚的交谊。据说,传之于当世的仅有双村这方“汉石渠阁瓦砚”,其它均不知所终。陈老师介绍,陈氏族人低调地恪守着先祖的遗训,世世代代收藏好此砚。

在村支书陈来的家,其老父亲神情恭敬肃穆地捧出红绸布包裹着的宝砚,小心翼翼地将沉甸甸的砚放在茶几上,轻轻打开红绸布,一方泛着温润光泽的黑色长方形砚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此砚由汉代石渠阁大瓦改制而成,砚体略有弧度,轻轻抚摸,清凉中透着一份来自远古的温润和细腻。砚铭写在砚的正上方。当年,苏公出于对陈氏先祖的敬仰,或是对陈梦英知遇知交之感。离别时,他向陈梦英赠助贤田7亩,嘱以此田所得收入资助陈姓族人读书,又特别赠送汉渠阁瓦砚台一方,以勉励陈氏子孙后代勤奋耕读,据说还亲手在砚台上题刻了四联八句三十二字的砚铭:“其色温润,其制古朴;何以致之,石渠秘阁;改封即墨,兰台列爵;永宜宝之,书香是托。”其中,“永宜宝之,书香是托”是东坡殷殷寄语,希望陈氏后代永远保护好此砚,并成为书香之家。

砚左下沿刻有“苏轼”的落款,“苏轼”下还有篆书印章“奇珍”字样,砚背后有两行竖体字,右为“元符三年”,左为“仲秋佳制”(第三字模糊不清疑似“佳”或者“月”字)。宝砚成为该村东坡文化的象征,沉淀着九百多年前一代文豪与双村的一段奇缘。

陈堪良介绍说,他们村至今仍谨记重视读书之祖训,承续东坡赠田助学之风,村里年年都有考上本科的学生,村集体专门拿出一百亩土地,以其收入资助教育。据陈老师据族谱统计,双村始祖自宋代开基至清末,经科举考试被取为秀才、举人、进士者约150人。自民国至今大学毕业的约200人。在民国年间出任省级以下的地方官员约30人。在东坡先生精神的鼓舞下,双村人才辈出,传统文化传承也非常好,民风淳朴。

新闻推荐

组织专家义诊惠益老区群众

4月20日,一场普通而温情的义诊活动走进遂溪县遂城镇风朗村。当天,由湛江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与湛江医学会、广东医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