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者·记录者·见证者 湛江城建人何均发 光影见证港城蝶变
在湛江老城建人何均发的相册里,记录着一座城市建设的记忆。
何均发,1973年调到湛江工作,1998年退休。作为湛江城市发展的建设者见证者,霞山时代广场、海滨公园、寸金桥公园等至今还有他参与设计的痕迹;作为记录者,他用相机记下了人民大道、海湾大桥等一系列城市重大工程建设,见证了一条条城市动脉上的川流不息,也见证了一座座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何均发喜爱摄影,几十年来,他用数以万张照片,记录着湛江这座城市的光影记忆。4月22日下午,83岁高龄的何均发翻开自己编著的《凭海临风——海湾城市湛江》,通过一张张照片,向记者讲述着湛江城市变迁印记。
今非昔比湛江城区“改天换地”
“上世纪70年代的湛江,完全没有"城市"样。"一个城市分两块""牛车要比汽车快",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湛江的城市面貌。霞山、赤坎分为两块,牛车也成了运输工具,因道路狭窄,汽车一旦落在牛车后面,就只能耐心等待了。”谈起过去的湛江,何均发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老一辈城建人熟悉的“湛江十八怪”现象。
何均发1936年在番禺出生,4岁时随父母逃难到湛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了15年,1973年调到湛江工作。1984年,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何均发被任命为副主任,主管开发区规划和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1986年,何均发任湛江市副市长兼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主管湛江城建和开发区全面工作。
采访中,何均发为记者展示了几张开发区的夜景灯光照片。今天的开发区建成区,一片车水马龙、华灯璀璨。可是,何均发清楚记得,当年这里曾是一片高低起伏、落差达30多米的荒芜之地;那时,市公安局一带都是田地,乐山路也根本不像是一条马路;当时,三星厂房还没建起来,后来的国贸等项目都是从荒地上建起来的。
回想起建设开发区时,何均发感慨:当年的开发区就是一片荒凉丘陵地,我们勘探人民大道线路时,背着水壶、干粮,早上从霞山出发,得走四个多小时才能到赤坎。缺水缺电缺路,曾有外商抱怨,从英国来到香港不用一天时间,可是从香港到湛江却要三天时间。
如今,看着流光溢彩的夜景图,何均发直言:可用“改天换地”来形容湛江这几十年的变化。那时的湛江简直就是个“大农村”,现在却成为了现代化的都市,成了粤西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路一桥打通港城发展海陆动脉
何均发主持市区城建和湛江开发区工作期间,正是湛江城市建设大规模发展时期,他曾经参与了市内供水、供气、路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参与主持完成了湛江南北交通的人民大道、海滨大道、椹川大道等三条南北主干道的建设、改造。
“要说湛江的城市发展,不得不提人民大道的建设。人民大道的建设拉开了湛江市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序幕,在湛江城市建设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何均发说,上世纪50年代,湛江的第一个城市规划中,就规划了人民大道,当时湛江百废待兴,缺资少物,建设人民大道成了“纸上谈兵”。直到1984年,乘着发展开发区的春风,湛江终于促成了这条连通霞赤的人民大道建设。
人民大道是湛江第一条六车道大道,也是湛江改革开放第一个标志性工程。谈及人民大道建成意义,何均发向记者娓娓道来:人民大道不仅拉近了霞赤两地的行车距离,形成了近十公里长的南北城市主轴线,为西岸城区发展搭建了骨架,同时满足了开发区建设需要,可以说没有人民大道就没有开发区建成区的今天。
“在湛江城市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还有一个项目不得不提,那就是湛江第一座跨海大桥——海湾大桥。”言语间,何均发拿出一张长条形的海湾大桥照片,那是2006年大桥合龙时,他在直升飞机上航拍的照片。
湛江海岸线绵长,岛屿众多,海上交通十分重要,当时城市东岸南油片区有不少外资公司,一些外资专家居住在海滨宾馆,每天需要过海上班。由于没有直通的道路,专家们只能到平乐渡口搭乘渡船到到南油,交通十分不便。
为了改变这一状态,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一条通道,解决东西两岸的交通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限制,修建通道一直停留在“想法”阶段。为了促进湛江交通发展,2003年,由省委省政府主导并出资兴建的海湾大桥动工建设。
“海湾大桥的落成,实现了湛江城市交通东西走向轴线,为东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东岸资源得以开发。全长近4公里的湛江海湾大桥建成通车,解决了几代人的出行难题,使湛江从“带状”的城市格局发展成为“一湾多岸、拥湾发展”的块状海湾城市。”看着照片中恢弘、高耸入云的海湾大桥,何均发露出了微笑。
一步一景光影见证城市蝶变
翻看手中的相册,蓝天、碧水、绿树、红花映入眼帘。何均发感慨万千:城市的框架在逐渐拉大,城市的道路越修越多、越来越宽,出行越来越方便。城市交通发展起来了,城市景观也越来越美,可以拍的美景越来越多了。相册里,有晚霞下的金沙湾,绿荫片片的森林公园。对此,何均发竖起了大拇指,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还海于民、还景于民、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决策“点赞”。
何均发告诉记者,湛江海岸线绵长,随着观海长廊、海滨浴场的建成,不仅满足了市民亲水需求,更改变湛江滨海城市的形象,提高了城市品位。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沿着海边走,可以尽享海滨美景,真正享受到了“出门就是海”的生活。
“绿化景观也是城市建设重要一笔。”两张在同一个地点同一角度,分别摄于1992年和2014年的照片,让记者直观感受到了湛江城市绿化景观的提升。照片是森林公园的一隅,2014年同一地点上的绿树面积足足比1992年的多了一倍。
何均发说,这些年,他见证着湛江绿化景观的不断升级。曾经道路两旁尘土飞扬,如今早已换上了品类繁多的绿植;曾经一到节日公园就人挤人,如今大小公园遍布城市,公园就在家门口。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公园、小游园共100个,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05年的9.77平方米提高到2017年的14.24平方米。
“要说湛江的城市变化,湛江基础设施完善了,城市变大了,配套设施逐步提高,城市景观改善彰显滨海城市面貌,创卫创文行动提高了居民综合素质,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这一切,都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清障、治污、绿化、亮化、美化,这都需要决策者的工作能力和魄力。我们老一辈着重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建设打下了基础,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硬件。如今的市委市政府目光更长远,从城市形象、城市景观等方面下了苦功夫,湛江的城市景观越来越好了,一步一景成为现实。”
何均发爱好摄影,他用相机记录着湛江的城市变迁。许多照片都成为了珍贵的“史料”。他告诉记者,自己有一个心愿,将来会把自己所拍的照片无偿赠送给湛江档案馆,为湛江城市发展贡献最后一份力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丽华通讯员王朝德冯婷)4月17日,工行湛江第二支行员工成功识破一起电信诈骗案,避免了客户19万元的资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