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青年核雕师洪仁威:游刃方寸间 雕出大世界
蠢蠢欲动的海贝,憨态可掬的弥勒,抬脚劲射的足球小子……一枚小小的桃核上竟能刻出市井人间,喜怒哀乐。一枚枚桃核经过一双妙手的反复加工,最终“脱胎换骨”,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美丽。
核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已有上千年,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宋朝中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雷州市雷城街道大新街的核雕艺人洪仁威,就是用一把把简单的刻刀施力于果核,于径寸之间,让人们欣赏到核雕的独特魅力。
从文化老街中走来
4月19日,记者一行沿着雷城文化老街大新街的石板路,来到青年雕刻师洪仁威的工作室。这里面积不过五六平方米,但整个屋子却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屋内的案子(桌)上,榔头、钢尺、圆凿等不整齐地摆放着,另一头,一个高6公分、宽2公分的“足球小子”核雕初步成型,颇有“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韵味。
洪仁威出生于工匠世家,和当地很多人从事木雕行业不同的是,洪家祖祖辈辈都传习的是核雕手艺,是不折不扣的核雕世家。自小受老街浓郁的文化氛围熏陶,他对核雕艺术有浓厚兴趣和特别爱好。还未上小学之前,他就经常好奇地看爷爷每天一刀刀地雕刻工艺品,后来自己不禁拿起刻刀,尝试玩弄起雕刻来。爷爷见他在这方面既有爱好又有天赋,便手把手地教授他核雕的各种技艺。
爷爷技艺高强,而且传技严厉,苛求质量。有一次,洪仁威做的一件核雕作品出了问题,祖父不但严加斥教,而且责令其将作品挂在院中显眼的树杈上,使之刻骨不忘……但要习艺,务求必精,这是洪仁威从爷爷那里继承的精神财富。
小时候,洪仁威的兴趣比较广泛,除了雕刻和画画,他还迷上踢足球。初中毕业那年,他选择体校足球专业深造,后来的一次重伤,只能忍痛割爱告别足球场。足球梦碎,以后走那条路谋生呢?在家人的提议下,他决定重拾旧业——进入肇庆市南国艺术中等职业学校学习食品雕刻。
虽然重回“老本行”,但洪仁威并不满足已有的技术,而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特别是在广东省食品雕刻大师梁锡培等老师的指导下,他很快成长为学校的“第一刀”,屡获学校雕刻大赛及当地行业大赛的一等奖,在雕刻舞台上“小荷初露尖角”。
行万里路取千家经
中专毕业后,洪仁威进入广州一五星级酒店从事糖艺美工工作,食品雕刻、面塑、冰雕和泡沫展台等,都有涉猎。这些经历让他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作之余,他一直不落下核雕技艺,雕刻时进入忘我境界,划破手脚流血都不知觉,因此被朋友笑称为“雕痴”。
“世间万物,经受疼痛才能有所收获的,必将得到加倍的珍惜。”洪仁威对自己核雕刻作品的评价如是说。由于长时间的拿雕刻刀,他的右手食指关节变得粗大变形,两只手也是疤痕累累,但他对此却毫不在乎,“爱上一门手艺,必须要付出代价。”
他始终坚信学海无涯,为了提高技艺,他先后师从山东民间艺人面人肖像大师孙景昌,东北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核雕届领军人物、核雕大师永利等,恶补北方工艺的技艺,同时将南方工艺与北方工艺的技法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核雕作品。此外,他经常参加一些核雕技艺的比赛,与同行的雕刻大师们进行学习切磋,集众家之长,补己之短,也练就了娴熟高超的雕刻技艺。
同样是参加竞技表演,还存在一个“用心”的问题。他常说:“只要有机会,我都会争取参加,哪怕赔钱也干,艺无止境,不学不行呀!”
行万里路,取千家经。洪仁威至诚至谦的人格修养,使他多年来在全国各地交结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为技术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让更多人欣赏到核雕艺术
雕刻是我国传统文化产业,现在同样面临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实困境。作为一名“89后”年轻雕刻师,他的作品兼备北方工艺的粗犷大气,又有南方工艺的秀气精巧,独具一格。
为了使更多的人欣赏到核雕艺术,洪仁威开展“互联网+拍卖”的活动,让普通的藏友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对于核雕这项传统技艺的未来,他希望相关部门能加以重视,扶持传统手艺人发展壮大。“行业亟须融入大社会这个文艺创作大家庭,让年轻一代能够有更多的历练和提升。”他说。
致力叫响雷州核雕品牌
悠悠游子心,浓浓故乡情。2017年,是洪仁威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他毅然把设在广州的工作室搬回家乡雷州,并致力寻找创作本土核雕作品的方向和题材。
近年来,他一有空就深入雷州、徐闻、东海岛、麻章等地走访,收集石狗、醒狮、飘色、木偶等资料,并拜访当地一些木匠、石匠等,积极跟他们探讨交流。慢慢地,湛江海洋文化、古越文化、雷州文化、吴阳文化等特色文化代表符号和元素在他脑海里积累、碰撞,沉淀、交织,浮现、融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2018年8月,他开始雕刻创作湛江文化系列核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湛江醒狮、雷州石狗等半岛传统文化符号,湛江海洋生物海蟹、海贝、鲎、龙虾等,在他“平刀”、“角刀”、“修光刀”、“磨”、“圆”等综合运用雕琢下,一气呵成,以核雕特有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
洪仁威说,在外漂泊的那些年,最初的记忆时刻牵引着他:小时候,爷爷总说,人这一生,能做好一件事足矣。这就是他现在的目标。“做核雕,就是让我用双手,把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画面刻在果核上。定格我所热爱的一切,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叫响雷州核雕艺术品牌,更是我一生的追求。”
链接>>>
传统手工艺如何走向现代化
传统手工艺如何走向现代化?有人甚至认为:传统手工艺实现产业化也就实现了现代化。其实,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走向现代化,首先是人才问题。人才可以分为专业型人才和非专业型人才。现在社会上尚有部分专门从事手工艺的专业人才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部分人才会越来越少。
为鼓励保护和培养手工艺人才,我国文化部与教育部门合作,自2015年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参与研培计划的院校也从最初的5所增加到今年的78所,几年来接受研培的几万人,在学业结束后回到各地,发挥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创作出一大批高质量的作品,可谓硕果累累,令人欣慰。
其次是探索传统手工艺知识的体系化、显性化问题。有人认为传统手工艺只是一种艺术创作,偶然性因素比较大,因为它缺乏科学性。其实不然,中国传统手工艺至少有8000年历史,经过8000年发展,传统手工艺知识是经过时间的验证沉淀下来的,是成熟的、稳定的,可以用现代科学知识来检验。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传统手工艺人能够用来解读中国的技术传统,让过去处于自然状态的手工艺知识体系化,让隐性知识显性化、系统化。所以,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的专业建设和理论研究,也是传统手工艺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之一。
传统的工艺技术属于专业知识,而手工艺品的使用知识却是民众的常识。这些社会常识和专业知识,如何通过物品在某个空间内构成一种风格、一种趣味?如何对人产生作用?……解答这些问题,对于手工艺未来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人民网
新闻推荐
女砍蔗工开朗、健谈,脸上含着笑意。我颇有些得意于自己选人的眼光,在宽阔的甘蔗地里,在挥舞着镰刀呈弧形散开的十多名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