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头仔富了众村民 何日走南闯北扬大名
沙古菜头仔是在湛江本地颇受欢迎的一种地方传统食品,其产自于遂溪县洋青镇沙古圩,并因此而得名。昨天,记者来到远近闻名“菜头仔村”——洋青镇曲水村,当地村民因菜头仔而致富,不少村民住上小洋楼。
家家户户种植萝卜
记者在曲水村田边,看到一些农户在萝卜地里收萝卜,有的是夫妻合力,有的是父子同心,还有些农户雇请了帮工。村民告诉记者,每年春节前后,他们便开始萝卜的采摘和腌制。采摘可以请帮工,但后期的腌制就是村民独有的手艺了。
村民将拔好的萝卜打包成一袋一袋,准备运到空旷地晾晒。记者来到村场的晒谷场,村民们都在重复翻晒腌制的萝卜,一阵阵萝卜香味扑鼻而来。
村民表示,近几年,菜头仔销路越来越好,村民现在家家户户种萝卜、腌制“菜头仔”,共同走上致富路。据村民潘生介绍,他今年种植了10多亩萝卜,有些已经腌好卖出,价格比往年有所提升。收购价格每斤2.6元左右,每亩收入可达4000元左右。
据了解,沙古圩一带的土质肥沃松软,加之水源充足,极宜萝卜生长。盛产“菜头仔”最出名的曲水村,年产“菜头仔”达30万公斤,该村亦因种植萝卜而成为远近闻名的“菜头仔村”。
多道工序手工制作
曲水村村民在腌制菜头仔时有一些独门秘法。首先,将洗净的萝卜装入竹箩,撒入海盐,不停地搓,之后将萝卜拿出来,放在地上晾晒。一天后,制作菜头仔正式开始。村民先在地上放置一块塑料布或者纱布,然后铺上厚厚一层海盐,把大萝卜切成两半,和小萝卜一起与海盐充分搓动。搓动的方式是用脚踩,用力须均匀,尽量让萝卜的汁液渗出,又不因用力过猛而踩得稀烂。
初次搓盐后,村民拿出一个约一米高、直径两到三米的箩筐,然后把搓过盐的萝卜往里装,每装一层便撒一层海盐。萝卜堆积到略高于顶部时,人再上去作均匀踩动,把萝卜堆踩实。这一系列制作过程叫“翻盐”,如此重复三次以上。
在入缸腌制前,沙古菜头仔要经历最具特色的一道工序——上色,上色材料来自废砖窑的红土,上色后的菜头仔可以入缸储藏了。村民把家里的大陶缸洗净晾干,在缸底撒上一层盐,人钻到缸里,一层一层地装入萝卜干,一层一层地撒上生盐,再用脚踩平踩实,然后用泥浆封好缸盖。萝卜干入缸储藏一两个月,就可以取出来食用。封存的时间越长,醇化得越透彻,味道就越甘香甜美。
市场超市难觅踪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沙古菜头仔要做大市场还需解决两大问题。其一,沙古菜头仔在湛江本地知名度虽高,但市场难觅。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湛江很多农贸市场、超市都极少见到沙古菜头仔,因丈夫是遂溪人,经常返乡才得以买到。
其二,沙古菜头仔在外知名度不高,且因季节所限无法长期供应。洋青镇分管农业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菜头仔生产季节性较强,顾客每次购买量不多,绝大部分被大量收购流入酒楼、大排档。
为了打响沙古菜头仔的品牌,镇政府欲出台一些振兴计划。首先,带动当地商户积极参与各类博览会,提高沙古菜头仔的知名度,让其深入外地群众心中。另外,通过有实力的商户,将传统的沙古菜头仔再加工,升级为高端产品,通过网售、直供等手段传入外地。
新闻推荐
开车“加塞” 高清照现车辆原形 “智慧电警”启用首月抓拍强行加塞2700多宗,交警用图例作专业解答
前方实线,右侧“车龙”,白色车突然变道。白色车辆车主左手拿着手机打电话。□本版撰文信息时报讯记者罗阳辉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