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文化辨析
2010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发文确认了雷州文化。雷州文化和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共同作为岭南四大文化。雷州文化是什么,它的内容结构和特点怎么样,在雷州文化熏陶中的雷州人精神、胸怀、性格和心态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都亟需学界思考和概括。当然,本文所指的雷州文化,是雷州半岛三县(雷州、遂溪、徐闻),即雷语区文化。
一、雷州诸县的历史沿革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化。不研究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将无从谈起。理清它的历史沿革,才能明晰其文化脉络。对雷州诸县的历史沿革,已逝学者宋锐先生研究颇深,他的研究成果为本文主要参考资料之一。
1、“开石城”建“楚豁楼”
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黄佐纂修的《广东通志》关于雷州古迹“楚豁楼”的记述:“楚子熊恽,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楚豁楼,以表其界”。意思是说,“楚子熊恽”所以到此“开石城”建“楚豁楼”的目的在于以表其界。明确宣告:雷州半岛是它的南部边疆。由于年湮代远,石城的遗迹已杳无可考,而楚豁楼的旧址则有线索可寻。那么,楚子熊恽又是何许人也?楚子,即楚国国君。因楚熊绎被周武王册封为诸侯、子爵,故此后以楚子代指楚王。楚子熊恽,即楚成王(公元前671年—626年),其时为春秋而不是战国。楚成王生活在公元前六百多年,他来镇粤(古时粤与越二字想通),离现在已有2600多年。
2、雷州诸县的无名阶段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实施对岭南的统治,凿通了广西兴安县的灵渠,使湘江和漓江相通,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并在岭南建置三郡,即桂林郡、象郡、南海郡。雷州半岛被划入象郡(象郡的郡治在今广西的玉林地区)。但这时候还是没有名字。直到汉武帝刘彻的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才有了名字。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王相吕嘉背叛汉朝,杀汉使者终军,击杀汉将韩千秋。汉武帝便派遣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南下讨伐。元鼎六年,伏波将军兵不血刃平定南越后,把越地分置为九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其中合浦郡:“汉置,治徐闻,辖五县”。分别是徐闻(今雷州半岛县治在今雷州)、高凉(今恩平、阳江、阳春、电白、茂名、高州、化州、吴川,县治在今阳江)、合浦(今合浦、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县治在合浦),临允(东至今新会区境及台山市界,南至今恩平、阳江境,西至今阳春、云安境,北至今云城区及高要市境,县治在新兴),朱卢(海南北部地区,县治在琼山)。也就是说,今雷州是汉合浦郡的郡治和汉徐闻县县治的所在地。今雷州作为合浦郡治(公元前111年——公元43年)长达154年之久。现在扬名海内外的“合浦珠”,就是雷州半岛沿海盛产的珍珠,当年雷州是合浦郡治,所以叫“合浦珠”。而雷州半岛诸县从公元前600多年到公元前111年,长达500年处于无名阶段。
3、雷州诸县的共名阶段
《辞源》、《辞海》等辞书关于合浦郡的释文都是“汉置,武帝元鼎六年设置的九郡之一。郡治在徐闻,即今广东省海康县”。《辞海》、《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关于“海康县”的释文是“汉置徐闻县,即今广东省海康县”。毋容置疑,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历经三国、两晋而南北朝的宋以至齐武帝永明年间,徐闻县名连续使用了590年。这既是雷州半岛有名以后的头一个名字,也是旧雷州三县的第一个共有名字。值得注意的是,汉徐闻不是今徐闻,其县治是在今雷城。
第二次共名是乐康县。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改徐闻县为齐康郡,领县一,曰"乐康"。”徐闻县由“县”升格为“郡”,体制变易了,名字也更改了。“乐康”县这一名字使用时间很短,就又改为“齐康”县,虽然昙花一现,但毕竟是第二次共名。
第三次共名是谱曲“齐康县”。齐康县也是设置于南朝齐武帝的永明中,经齐、梁、陈,至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置隋康县止,连续使用了一百余年。
第四次共名“隋康县”。隋开皇八年改“齐康县”为“隋康县”。开皇九年(589年)海康县的名字出现,但这一年多的隋康县还是海康县与徐闻县的共名。海康县出现后,隋康县的名字继续使用,直至唐贞观初年又重新出现“徐闻县”。这就是今天徐闻县的最早名字。其县治就不再是雷城,而是徐闻了。
第五次共名“海康县”。据宋锐先生考证,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至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由李唐而五代而赵宋,徐闻县名沿用了344年。宋开宝四年,“省遂溪、废徐闻”,废徐闻县为时邑乡,遂溪县为新福乡,二县之地并入海康县。此时的海康县如汉徐闻县那样,拥有了整个雷州半岛,成为雷州三县的第五次共名。宋高宗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应知雷州军事王趯之申,复置遂溪县;孝宗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又应知雷州军事戴之邵之请,复置徐闻县。唐贞观二年以后,徐闻县治,或麻鞋或讨网,或海安或递角城或宾补。
当隋文帝置海康县为合州的州治的时候,相当后来遂溪县的雷州半岛北部的铁耙县、椹川县已经分设多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并铁耙与椹川为“遂溪”。于是,以海康为州治的雷州三县——海康、遂溪、徐闻的建制形成,并沿用至民国2年(公元1913年)。
雷城历来是雷州三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汉为合浦郡;三国为珠官、为珠崖,晋至南齐复合浦;隋为合州、禄州;唐为南合州、东合州、雷州;宋为雷州军,元为雷州路;明清为雷州府。据《雷祖志》载,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甲午,州刺史陈文玉以一州之名,俯仰由人,或“南合”、或“东合”,混淆不清,沿用不便,乃疏请改东合州为雷州,州治仍在海康。雷州得名来自“郡治之南有擎雷山、擎雷水”。擎雷山在雷城之南,即在南兴镇的夏初、北山(现立有石碑)。擎雷水出自擎雷山,合平兰水东北流,穿过下消闸而经过宋村渡,然后和南渡河汇合于双溪口而东入南海,为海康境内第二大河流。陈文玉就是根据州内这特有的山川之名而定名为“雷州”。现在雷州市继“濬元书院”、“雷阳书院”之后创办“擎雷书院”。擎,即高高举起,雷,即雷州文化。意即挖掘、整理、研究、弘扬雷州文化。
二、雷州文化的构成
雷州是个古老神奇的地方。岭南文化的发展趋势是自西往东。秦始皇开通广西的灵渠在岭南置三郡,西边两郡,东边一郡。汉武帝在岭南置九郡,西三郡,东还是一郡,即南海郡。岭南西部文化自秦皇汉武时就相对繁荣,而岭南东部文化乃唐朝张九龄开通了梅关,中原人从南雄珠玑街南迁来岭南后才迅速发展。雷州属粤西,旧时属合浦郡,这就可以说明,雷州文化是岭南最古老的民系文化之一。雷州文化的确定是历史形成,而不是钦定。一个地方的文化,是由这个地方的地理条件、历史人文和风俗习惯所决定。雷州是个半岛,三面环海,界线分明。其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天南重地”之誉。从自然秉赋来看,雷州是世界第二大雷区(第一大雷区是印尼的爪哇岛,每年打雷300多天)。从精神信仰看,雷州人崇雷、敬雷、拜雷。有雷祖、雷公、雷庙、雷神。雷州换鼓是中华四绝(雷州换鼓、登州海市、钱塘江潮、广德埋藏)之首。雷州有极其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其中,雷州石狗有南方“兵马俑”之称,各式各样的石狗遍布城乡,堪称一绝。从语言文化层面看,雷州半岛有独立的语言。这是中国三大半岛中的唯一。有雷话、雷歌、雷剧、雷州音乐。其中雷歌是“自宋至今,八百年号”。雷州文化这一命名,不仅能充分体现雷州半岛历史纵深,文化积淀和文化气质,而且涵盖区域广,文化类型多,完全符合从政区建置命名区域文化的惯例。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雷州文化的基本构成是:
1、土著文化。指的是先秦和唐朝设立雷州府以前。主要符号有鲤鱼墩、英楼岭、覃太岭、兰园岭、石卯岭、大湾岭、英典北、石堰岭、流沙寮等贝丘文化。以雷州石狗为代表的古代图腾文化,以及崇雷文化、铜鼓文化等。土著文化的许多元素后来融入雷话文化,为后者所继承。
2、雷话文化。指的是中原人后代迁移到雷州以后的文化,也就是我们现代人包括我们祖先的文化。唐朝贞观年间,本地汉人陈文玉当上雷州刺史,对雷州文化起着划时代的意义。他当刺史,象征着中原人不论从人口数量和人员素质都占主导地位。从而逐步同化百越族民,确立了雷话文化。那么我们的祖先是从何地迁来呢?雷城“天后宫”有副对联是:“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这是一幅颂妈祖林纾的对联。妈祖林纾是福建莆田的湄洲岛人。她救苦救难,功德无量,所有淡水的地方都恭奉妈祖。但许多人理解错了对联,误认为我们祖先是从莆田搬来。其实,雷州半岛绝大多数人的祖先不是莆田。因为莆田的方言、民间习俗、建筑风格和我们差异极大,甚至风马牛莫相及。雷州人祖先大多数是从闽南三角洲的漳州、泉州、厦门迁移过来的。我们现代人祖先是中原人,原来居住雷州半岛的是百越族,即俚族、傜族、僚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人。雷州现代人和雷州的土著人是两个民族。石狗图腾是百越族人的原始信仰。我们的祖先从中原迁到江西福建以后,再续迁移到雷州,形成了雷话文化。其文化符号有从土著文化继承下来的石狗、崇雷文化、铜鼓文化、傩舞文化等,又丰富创新了雷话、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饮食、雷州刺绣以及雷祖、雷神、雷州换鼓、妈祖崇拜等文化。鉴于俚僚语土著文化和雷语文化共享崇雷文化因子,两者合称为“雷文化”。雷文化是雷州文化的主体。
3、流寓文化
流寓文化即是朝廷的贬官、和历代文人墨客在雷州留下来的文化。雷州,是封建社会官员的流放地方。这方面文化丰富厚重,这是其他地方没有或者少有的文化财富。流寓文化的基本内容:一是流寓者的著述;二是流寓者兴办书院,收徒讲学,传播中原文明;三是后人根据流寓者的经历与行迹创作作品。流寓文化在封建社会是传播中原文明的重要渠道,起着很大的作用。如唐朝韩愈到潮州八个月的时间,赢得一片河山都姓韩,潮州有韩山、韩江。雷州来了寇准、苏东坡、秦观等十贤。他们丰富了雷州文化,从某方面讲是一种文化启蒙。比如寇准到雷州收徒讲学。他带来中州音,给雷话走向全国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雷州话和当时的官话,即中原语言是无法沟通的。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无法交流,人怎么能走出去呢!寇准在雷州收徒教育中州音,给雷州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土地。殊不知,如果不懂中州音,查字典都没用。现在《新华字典》是拼音拼出来。老字典如《词源》《辞海》、都是用中州音字切出来。现在我们的雷话许多字都有两种读音,一种是通俗读音,一种是字面读音,也即是有文白之音。掌握了中州音的士子们就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他们可以上京上省参加春围秋试,考取秀才、举人、进士。所以,整个雷州半岛在隋唐以前,极少出现功名,几乎没有。宋代以后,文风丕振,人才济济。
4、官宦文化
官宦文化即是雷州当官的人留下的文化。雷州文化历史悠久,又是“天南重地”、“海北名邦”。雷州三县来过无数的知县和其他的县官。雷州府的知府和府官也很多。封建社会的知县绝大多数都是进士及第才能当,知府就更不用说了。他们都是饱学之士。读书出身的人自然重视文化,重视培养文化人才。如欧阳保建三元塔,谢邦基扩建濬元书院,朱敬衡建雷阳书院,汤显祖建贵生书院,郡守何庾筑海康西湖等等。
5、科举和乡贤文化
雷州自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从雷州的书院中走出的第一位进士黄守政开始,涌现了以洪泮珠、陈瑸、陈昌齐、丁宗洛、陈乔森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雷州本地杰出人才。至清朝,雷州历史上先后有进士23名,举人227名。雷州也因此成了岭南大邑,历史文化名城。这些举人进士考取功名之后到外地当官,告老还乡后又是乡贤。回来办学收徒培养人才,广泛传播文化知识。如陈昌齐曾为越秀书院山长,陈乔森为雷阳书院山长。
6、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包含看整个民间的物质、精神生活与文化。民俗中所表现的文化事象,具有以下特征:①世代传承,并对现实生活继续产生影响;②形式稳定;③表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口头和心理上;④具有传统文化内涵。雷州半岛是一块奇特的地方,各种文化都能在此找到生存的空间。因此,清晰地留下军旅文化、儒、释、道以及官方文化的痕迹。雷州半岛的民俗文化丰富而独特,不论是经济民俗还是社会民俗,特别是信仰民俗和游艺民俗,都有雷州的地理和历史特色。此外,雷州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地名文化、海洋文化、艺人文化都非常厚重。这些文化构成岭南四大文化之一的雷州文化。
三、雷州文化特征
文化化人,文化即人化。地方区域文化是由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所决定。所谓“五里不同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这个地方的社会民俗和人们的性格特征。
雷州半岛三面环海、而且背负高凉。世代雷州人耕渔织牧。因此,雷州文化蕴含着“山魂海魄,雷声风韵”。具体表现在雷州人的性格体现是:①团结拼搏,勇立潮头的精神气慨;②兼容并包,见贤思齐的胸怀抱负;③雷厉风行,勇武担当的行事风格;④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为人性格;⑤刻苦严谨,钩深致远的治学精神;⑥坦诚率直,乐观浪漫的阳光心态。
四、发展雷州文化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这个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世界。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伟大时代,一个民族复兴的时代。民族要复兴,首先要文化复兴。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会不断地新生,也会不断地衰弱甚至死亡。所以,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本质,不断发展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文化发展无非是六个字:继承、交融、创新。
首先是继承,即传承。任何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我们要本着扬优抑劣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批判继承,而不是继承的批判。没有继承而谈发展,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走进历史虚无、文化虚无的困境。
交融。文化的纵向发展是传承,横向发展是交融。中华文化之所以伟大,就是在世代传承的基础上,不断交融世界各国文化。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文化经历过五次大交流和融合。
第一次交流融合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子百家争鸣。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流,即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交流,带来隋唐的文化和社会的大发展。第三次是宋、辽、夏、金、元时期,蒙古族入主中原。汉文化融合了蒙古族文化,同时吸收了西方的天文知识,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明清时期的中华文化走向成熟和稳定。第四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出现文化大融合时期。第五次是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大开放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同时也大量吸收外国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经营模式和先进理念,乃至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雷州文化的发展必须广泛的交流融合。雷州文化是中国的,是世界的。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目尊大,更不能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要主动把雷州文化融入到大文化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创新。创新才能使文化保持永远年青,保持朝气蓬勃的旺盛的生命力。文化不创新就会被历史所抛弃,被时代所淘汰。文化创新就是绝对不能迁就落后意识,绝对不能照顾愚昧。比如雷歌,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艺术高超,流传广泛,雷州是雷歌的海洋,雷歌是雷州的文化符号。近年来,雷歌谱曲经过定腔定板的改革,搬上雷剧舞台,深受观众欢迎。但作为雷歌本身还是囿于半岛。雷歌分为歌谣和歌本。作为歌谣,其诙谐隽永,一词两意,一语双关,随口随唱。歌谣在雷州成千上万,世代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这是雷州的文化瑰宝,要挖掘、整理、保护,以资后人。但作为歌本必须创新。雷州自宋至今留下无数歌本,但这些歌本大都是用俚语、僚语或者俗语来编写,连文字都不规范,要用其他字来代替,完全是为雷语人而写。这就无法为其他语种的人所接受,尽管留得下,但传不出去。雷州歌本必须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和雷州语言特色来编写,才能走出去,传得开。语言也要与时俱进,要创新。当然入了典故和成语,只要用得准,就是日日新。诗词歌赋的源头是《诗经》、《楚辞》,所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雷歌如果离开了诗情画意,就会失去美感,变得干瘪苦涩。雷州歌本上留下的名句,几乎可在唐诗宋词、元曲中找到蛛丝马迹。一首雷歌就是一首七绝诗。我最近创作的《火烧赤壁》和编写的《智取威虎山》,刊登在《湛江日报》,讲普通话的和讲白话的人都能读懂。他们将其当作唐绝句那样来读,觉得很有味道。下面列举几条。
《火烧赤壁》最后画外音:
三国智慧大汇总,多少计谋出其中;
多少英雄和好汉,故事凑成中国龙。
岁月流逝光阴送,成败枯荣转头空;
绿水青山依旧在,成亦英雄败英雄。
《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
四野宁静宇寂寥,纵马奔驰横吹箫;
崇山峻岭脚下踩,林海雪原任飘遥。
寿命难延情难了,理想事业价值高;
为国为民何所惜,生死昆仑两逍遥。
杨子荣枪毙栾平前,两人对唱:
栾:一生说假无人恼,讲真今日谁信昭;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鼠结群鸡散寮。
杨:现在讲啥都无效,悔悟太迟别唠叨;
终身作恶谁容忍,死去更强臭名摇。
五、擎雷书院的历史使命
擎雷书院定位为官民共建的现代书院,性质为教育性机构,由当地政府发起创建,接受社会捐赠和企业投资,引进国内先进的文化传媒机构参与书院的建设与管理。旨在传承发扬中华书院文化基础上,研究传播传统文化,重点挖掘梳理雷州文化,树立雷州文化品牌,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商业交流和文化教育产品输出,对社会产生良好的文化教育效应,推动当地的教育、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为当地政府和投资企业带来丰厚的税源和经济回报。
雷州作为粤西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素有兴办书院学社之传统。历史上,雷州文风盛行,据考证,雷州远在尧舜时期已通声教,早期乡村私塾、城镇学堂教育繁荣,宋代以后随着官办教育的开始,书院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较快,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书院包括“睿元书院”和“雷阳书院”,后者为今岭南师范学院的前身。雷阳书院创建于明崇祯九年,历史上曾与广雅、端溪、越秀、越华和五羊等书院齐名,为广东的六大书院之一。
擎雷书院的创建源于雷州各界知识分子和文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以及对雷州文化教育、社会风气重回当年繁盛时期的向往与期盼。值此社会各界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回归呼声渐高之际,在拥有近千载书院教育文化历史的雷州创建现代书院,可谓“上应天时,下合民意”之善举,书院的创建诉求得到了当地政府、文化人士和群众的积极肯定,可以预期,擎雷书院将作为雷州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当地及周边区域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能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擎雷书院主要是按照传统书院自古以来的讲学研究、藏书和供祭三大功能。时至今日,为适应书院自身和社会文化发展需要,要在原有功能基础上增加商业交流和产品输出功能。对雷州文化的具体做法是:1、文献整理;2、史料辨析;3、田野调查;4、民俗考察;5、方言研究。去伪存真,抑劣扬优,正本清源,兴微继绝。
雷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得益于百越族和我们现代人的祖先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存,得以立足和利用;得益于寇准、李纲、苏东坡、丁谓、汤显祖等被贬官员文豪带来的中原文化,得以交融和丰富;得益于陈文玉、陈瑸、陈昌齐、陈乔森等仁人志士以及现代文人的传播,得以传承和发展;得益于元代学宫、濬元书院、贵生书院、雷阳书院等文化阵地提供的载体,得以优化和弘扬。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挖掘、整理、研究雷州文化,促其不断发展。
新闻推荐
志愿者跟孩子们同唱《感恩的心》。本报记者刘冀城摄本报讯(记者曹龙彬通讯员吴智雅)4月1日,由世界雷州半岛联谊总会主办,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