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院士”卢永根:捐毕生积蓄助学 半为儒者半为农
1978年卢永根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网室进行水稻杂交。
卢永根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
南都人物给你好看
2006年,卢永根参加广东省院士活动时,在湛江湖光岩与小朋友合影。
奋斗者
卢永根
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祖籍广东花都,1930年生于香港。
1949年8月在香港加入党组织,后入读私立岭南大学,领导地下学联工作。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62-1964年任丁颖院士科研助手,开展“中国水稻品种光温条件反应研究”的项目研究。1983-1995年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
中共广东省委授予“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南粤楷模”称号;广东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201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布衣院士”卢永根,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无偿捐献给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作为一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卢永根一辈子潜心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一生践行入党誓言。即使在病房,他也申请成立临时党支部坚持学习。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捐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捐出毕生积蓄880多万元
2017年3月的一天,87岁的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将10多个存折内的毕生积蓄全部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因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当时,身患癌症的卢永根尚在治疗期间。
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看到卢永根用颤巍巍的手掏出牛皮纸包裹着的一叠存折时,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捐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
“献身科教业,桃李竞芬芳。严谨为治学,潜心研稻香。平生唯节俭,一世恨铺张。老病捐储蓄,精神播远扬。”华南农业大学总会计师蒋育燕写诗称颂卢永根院士。
2018年3月,卢永根院士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卢永根的颁奖词中写道,“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
作物遗传学家,一生为稻
作为一名有7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卢永根院士一辈子潜心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率先垂范、甘做“传灯人”。
卢永根祖籍广东花都,1930年生于香港一个中产家庭。1941年,卢永根读小学六年级时,香港沦陷,他被父亲送回家乡避难,年少时目睹日寇暴行,其间也加深了对农村的了解和认识。父亲曾托人捎来他特意亲笔写的两句家训———身劳苦学;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在乡下待了将近两年之后,卢永根返回香港读中学。
1947年12月,卢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并积极开展地下活动。1949年8月,年轻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后受派遣回到广州。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今华农前身),丁颖任院长,卢永根是首届学生。
卢永根传承丁颖精神,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后来逐渐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也是华南地区富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库。
丁颖比卢永根年长40多岁,但丁颖与卢永根的“忘年交”一直是学界佳话:丁颖是卢永根的恩师,是他学术上的领路人;在卢永根的鼓励和支持下,1956年,丁颖以68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当时广州地区高级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卢永根曾三次到国外探亲访学,在异国丰厚的物质生活面前,他选择了学成归国。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地拒绝了。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询问他不选择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的原因,卢永根坚定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海外留学的人才最终选择回国奉献才智,与卢永根一道在水稻育种等方面拼命赶超。如今,我国水稻研究技术在很多领域超过了国际水稻研究所。
四个“一点”,时刻自勉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担任校长期间,他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农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1987年,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以破解人才断层困局,破论资排辈风气。他们都陆续成为学科带头人和各级的领导骨干。
卢永根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时刻自勉。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辛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登上光辉的顶峰”,这是卢永根恪守的原则,也是他向学生念兹在兹的学术训戒。
卢永根始终坚持学习。“如果知识陈旧老化,教学科研工作就很难有所创新”。读报时即使看到一个地名不知道,他也会马上翻阅地图,看到一个不认识的英文生词,马上记下来查阅字典,出差候机或在旅途中,都是他抓紧时间学习的好机会。“我的青春年华已经献给党和国家的科教事业,我准备把晚年继续献给这个事业。”
病房里的临时党支部
卢永根被大家称为“布衣院士”。
生活中,他淡泊明志,厉行节俭。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老式收音机、台灯,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模样。
在入院治疗前,卢永根几乎每天都到办公室,忙碌地回复邮件,拿起放大镜读书、看论文。
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个铁饭盒走到莘园饭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每份饭有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和二两饭。在饭堂吃完,卢永根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
网友启贵在华农官微留言说:“经常看到卢永根院士从农学院缓缓步行到莘园饭堂跟我们学生一起排队打饭,然后在饭堂大厅找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来吃,他很喜欢吃鱼,每次都把打的饭菜吃得很干净。”
卢永根认为,教师和科学工作者也要讲政治。“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我所理解的政治就是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推动自己工作的动力。”
即使躺在病床上,卢永根也一直坚持带病过组织生活。
2017年年初,卢永根向华农农学院党委提出申请,由于他长期住院,无法回单位参加支部活动,建议成立临时党支部,让他能每月交党费、每月过组织生活。2017年3月,“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每月党支部成员把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科研最新动态带到他的病床前,他在病床上坚持认真研究、学习。
在患病前,卢永根就办理了遗体捐献卡,将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他表示,作为中科院院士,作为共产党员,捐献遗体将是为党和国家最后一次作出自己的贡献。
家国情
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我所理解的政治就是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推动自己工作的动力。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贺蓓通讯员方玮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卓朝兴通讯员张葵敬郑岚岚报道:3月31日,湛江市哲学政治经济学学会在开发区泰华大厦举行“发挥智库功能,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