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一绝”雷州南门高跷龙舞
湛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逢年过节舞龙舞狮,是湛江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这些龙舞系列中,有一种富有独特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跷龙舞,主要分布于雷州市雷城南门市,不仅摘得广东省首届非遗项目传统舞蹈比赛金奖、传承奖,还经常应邀参加国内外各类展演活动,为湛江民俗文化赢得了荣誉。
创意源自渔民的捕鱼生活
高跷龙舞,顾名思义是脚踩高跷,手舞蛟龙的富有雷州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传统舞蹈。
据雷州市高跷龙舞艺术研究会秘书长戚建平介绍,“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乃古老的捕鱼生产方式。他们脚上绑扎着长木棍,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目前,在雷州市东里镇沿海的东寮、沟口、沟尾、谢宅等村庄,仍可见渔民踩高跷捕鱼。
舞龙,是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而形成。高跷、舞龙两者合而为一,成为高跷龙舞。据嘉庆《雷州府志·选举》与民国《海康县续志·杂事志一》记载:“明代永乐九年(1411年)辛卯乡试中试者有洪真护、吴通、郑亹、郭鼎、陈延、李实、陈亹、黄裳、尚真详等九人,试后俱由海还乡,阴风淹没。俗称"九龙归海",亦奇数也。”雷州百姓为纪念“九龙归海”罹难举子,自发组织踩高跷舞龙以寄哀思。据说,初时高跷龙舞人数为九人,皆剪发纹身,脚踩铁力木高跷,手舞草龙,动作朴野粗犷,涛声与唢呐声相应,悲壮如水龙吟。
后来,高跷龙舞随历史流衍嬗递,不断兼容演化,延至清光绪二十年间,雷城南门关武馆师傅高山公(高在岳,附城镇高山村人)对高跷龙舞情有独钟,带领十三名徒弟演练高跷龙舞,不断地充实丰富,增创了高跷龙舞的形态仪式,高跷龙舞始有完整规范的动作套式:龙唤醒、龙跃起、龙腾飞、龙恭禧、龙出巡、龙穿云、龙卷浪、龙双舞、龙戏珠、龙高盘等程序,将龙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独具特色,具有其他龙舞无与可比的视觉艺术张力。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纪念粤军司令黄强雷州剿匪大捷,雷城举行万人空巷的提灯大会。据民国十一年雷州道南印务局黄景星编著的《黄司令官平匪实纪·提灯会纪事》载录:“高跷舞龙十三人,新历元日。黄司令军队提灯。及前此民间赛会,均有此物,故沿用之。”此后,高跷龙舞逐渐成为民间庆典、祭祀活动的一项传统节目,从发轫于明永乐辛卯年(1411年)距今约有600多年,蕴含着厚重的“畏龙、敬龙、祈龙、酬龙”等朴素的禳灾祈福的民俗理念,有着重大的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美学的价值。
万人空巷看奇观
南门市关位于雷城南端,关内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历为雷城商贸重地,常住人口约4万多人,绝大数市民从事工商业生产经济,境内文化古迹众多,有康王庙、妈祖庙等文物保护单位,民风淳朴,有浓郁的民俗氛围,传统文化底蕴厚重。
今年元宵节前后,南门市关极具特色的高跷龙舞表演如期举行,记者慕名前往,一睹“龙舞一绝”高跷龙舞的风采。
记者看到,高跷龙舞分十一节,每节设把柄以便舞动,表演时,每队12人,此外还有多名后备队员。舞者脚踩高跷板,个个精神抖擞,英姿飒爽。
锣鼓声响起,舞龙珠者随锣鼓伴奏之声点舞动,唤醒卧龙,龙抬头、咧开嘴笑,闪动金睛,开始跃跃欲试起舞。龙唤醒后,雄姿英发,摆动鳍尾,随着鼓动声点与龙珠舞动,兴奋飞扬而翻舞。随着龙珠挥动和锣鼓伴奏之声点,金龙激发翻腾,舞龙珠者不断地上下左右地挥动龙珠,金龙随之滚翻飞舞。金龙欢喜抖擞精神舞动一阵,面对欢乐的人群,左右摆动洋洋得意潇洒自如,点头3次示之恭禧,人们呼声热烈激昂,金龙飞舞腾跃。在一片热烈的喝彩声中,金龙随着龙珠挥动而飞腾出动巡游,上下轻快地剪跳,前后穿越悠扬地舞动。
表演中,最为精彩的为“龙穿云”。舞龙者先以原地快八之步势走动,再变为磨转快八之步形,使龙之态势由平面翻滚转向高空飞腾,上下左右穿越时空翻腾飞跃,气势十分壮观,引人入胜。
“太壮观了!太精彩了!真的不可思议!”观看了高跷龙舞表演,来自霞山的民俗爱好者林先生不禁赞叹。在他看来,高跷龙舞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威武雄壮。队员踩高跷,如履平地,将龙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其套路技术难度高,惊险精彩,颇具特色,不愧是一份民俗瑰宝,非常值得传承和推广。
成立研究会
传承舞龙技艺
湛江市“红土文化艺术节”金奖;广东省首届非遗项目传统舞蹈比赛表演金奖、传承奖;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近年来,高跷龙舞赢得一项又一项荣誉,这里有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更离不开南门市关群众数百年来数代人的传承和发展。
曾经的“龙头”大哥、省级非遗传承人郭广庆是一名小商贩。出于对高跷龙舞的喜爱,从12岁开始参与高跷龙舞学习,13岁正式加入高跷龙舞队,先后担任“龙二”、“龙头”等角色,现为雷州市高跷龙艺术研究会会长兼总教练。
作为艺术团的主要骨干和组织者,多年来郭广庆致力于传承和推广高跷龙舞艺术,义务收徒授艺,又积极“请进来”(请名家进村指导)“走出去”(积极参加各项表演活动),不断提升高跷龙舞的艺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现在年近八旬的他仍然坚守一线,不遗余力为高跷龙舞鼓与呼,更希望高跷龙舞能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申请,进一步提高了雷州南门市关高跷龙舞的知名度。
曾国信也是高跷龙舞非遗项目传承人,他13岁开始学高跷龙舞,现为高跷龙舞教练,曾对高跷龙舞套路进行创新改革,让高跷龙舞更具表演性和观赏性,此外还培养了一批好苗子,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高跷龙舞。
光鲜的荣耀背后,却是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尴尬——队伍庞大、资金不足、后继缺人等等。如何延续这部舞龙传奇,如何传承这项古老的传统文化,这是每个关心高跷龙舞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可喜的是,在南门市关,很多年轻人热衷这项民间艺术,上千人都曾经有高跷龙舞的表演经历。只要活动有需要,他们都会放下手头的活儿,从各地赶回相聚在一起,撑起了高跷龙舞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片天。
此外,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南门市已成立高跷龙舞领导保护小组、理事会和雷州市高跷龙艺术研究会,共同对高跷龙舞进行管理保护工作。并设立高跷龙舞传承保护基金,继续发动社会力量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不断完善培训和演出管理机制,希望通过对下一代人的培养来让这项文化艺术得以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雷州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人龙舞等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享誉海内外。雷州市人民公园门口的街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