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蒋禄一家的幸福生活

湛江日报 2019-04-01 08:35

鞋匠蒋禄正在修鞋。文/本报记者曹龙彬

图/本报记者刘冀城

遂溪县河头镇河头市场附近的一间店面里,鞋匠蒋禄一坐就是30多年。

这30多年,一个普通得几乎让入忽略的鞋匠师傅,是如何用一针一线撑起了一个农村家庭的幸福?他的故事简单而卑微,但对生活的热情和家庭的责任渗透在他的血液里,让人肃然起敬。

远赴成都学艺,成为一名创业者

上世纪50年代,蒋禄出生于雷州市纪家镇的一个小村,因为家里穷,兄弟姐妹又多,饿肚子是家常事,用来充饥的大多是野菜、谷糠之类,吃一顿香喷喷米饭成了他们儿时的一种奢求。

因为家里实在太穷,成绩优异的他小学还没念完就被迫辍学。回家做工、养牛的那段日子,蒋禄一有空就如饥似渴地读书,十三四岁就学会写雷歌。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很多人加入到经商的浪潮之中,当时20出头的蒋禄也开始蠢蠢欲动,但是做什么好呢?大哥蒋生建议他学制鞋,他想,这门手艺虽然辛苦,但还是前景广阔,于是他便去学制鞋。

1983年,蒋禄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小村,不远千里到四川成都,开始拜师当学徒。当时鞋厂的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白天跟师傅学手艺,晚上就睡在工棚里,冬天冷,夏天热,从小吃惯了苦的他还是很难安睡。师傅了解到这一情况,让他到自家住,方便他学习和生活,这让蒋禄感动不已。

当年年底,掌握了制鞋手艺的蒋禄东借西凑几百元,在河头镇的圩区创办了河头芙蓉制鞋厂,制鞋的同时兼修鞋,开始了创业之路。至于为什么以“芙蓉”命名?蒋禄说,一方面是感恩时代,感恩成都(成都别称芙蓉城)和师傅,一方面是希望自己的创业路如芙蓉般美丽绽放。

制鞋修鞋是个手艺活儿,蒋禄是新手,一开始接的活不多,每一只鞋子他都认真仔细地制作,让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到了晚上,他就加班学手艺,找来几双旧鞋,拆了缝,缝了拆,反反复复地练习。手指扎破了,手掌磨出了血泡,他全然不顾。

功夫不负有心人,蒋禄制鞋修鞋的技术越来越精,活也干得麻利,人又讲诚信,回头客逐渐多了起来。当时那个年代,拥有一技之长是很受欢迎的,所以他很快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跟河头圩的女子黄英成家立业,共同追逐自己的幸福生活。

树立好家风,子女全部上大学

“人活在世上,最大的责任就是把家养好,把孩子拉扯大,有出息就行了。”记者采访时,蒋禄反复说的这句话,也许就是他人生最大的追求和理想,这看似普通,却令人感动。这些年来他不抽烟,不喝酒,不乱花一分钱,就是想拼力供孩子读书,绝不让孩子像他一样吃没文化的亏。

由于6名子女年龄差距不大,因此每逢开学季,庞大的学费支出对于这样一个普通家庭,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子女读初中以后,学杂费不够了只能“借”。在蒋禄夫妻看来,宁可别的地方节省,也绝不让孩子在教育上有所亏欠。“再穷也不能穷子女的教育,只要有机会深造,无论男女,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支持到底。”蒋禄说。

《孔丛子·居卫》有这样一句话: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蒋禄夫妇几十年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助人为乐、锐意进取,对其子女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6个孩子,考上南开、华师等大学。

在乡亲们眼中,蒋家是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特别是6名子女全部大学毕业(其中一个还是研究生),并且全部有安稳工作过上美好生活,这在当地堪称传奇。

在蒋禄看来,他的家庭教育并没有什么秘密,跟大多农村家庭一样,基本是“放养”教育,平常说得最多的就是那两句话——“要做好人,做好事”、“要努力,要争气,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但跟一些农村家庭不同,夫妻俩每天忙完后,从来不出去打牌打麻将,有空就陪孩子学习聊天,一家相处非常融洽。

如今,孩子都长大成才,蒋禄除了打理自己的鞋店,也有更多时间重拾儿时的梦想,经常读书写字,创作的雷歌、诗词、楹联等常有获奖或发表。

“甜蜜生活全凭党,领导英明有良方,四海同歌新政好,万众欢腾笑声扬。”近日,蒋禄又写了一首雷歌,感恩共产党,感恩新时代,也唱出了众多普普通通老百姓的心声。

新闻推荐

遂溪交警重拳打击街头非法飙车

近段时间,有群众反映遂溪城区改装摩托车飙车违法现象频频出现,飙车带来的巨大噪音严重影响了道路周边市民的正常休息,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