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港铁路分公司机修段副段长杨向东:从机修“菜鸟”到“南粤工匠”
文/记者林艳芳通讯员王则昕
图/记者刘冀城
杨向东的微信名是“火车头”,因为性格争强好胜,他从中学时便得了这个外号。当时他并未想到,未来自己会真的与火车头结缘,成为一名机车(俗称“火车头”)修理工,并且一干就是19年。
杨向东,今年47岁,是湛江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湛江港”)铁路分公司机修段副段长。作为一名半路出家的机车修理工,19年间,他通过啃图纸、学理论、向老师傅“偷师”等方法,从一个机修“菜鸟”,成为一位能处理各种机车“疑难杂症”的“急诊医生”。目前,他是湛江港集团唯一拥有“双技师”证书的操作工,也是湛江港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的创始人,还是广东首批20位“南粤工匠”之一。
半路出家
从门外汉到“机车医师”
近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湛江港区内的机修车间,一辆机车停靠中央,身穿宝蓝色工作服的杨向东和工友们蹲在机车旁埋头作业。柴油味弥漫在车间内,记者不禁掩面打起喷嚏。“习惯了就好。”杨向东迎上来说。
目前,湛江港铁路分公司拥有12台在用机车,负责港口到国铁车站之间的铁路货运。机修段承担着这些机车临时维修、中检、大轮修等多项维修工作,是保障港口集疏运顺利进行不可或缺的一环。机修段每半年对全部机车进行一次定检,每周一台,循环进行。在运用方验收之前,杨向东都会带领团队,对机车进行最后一次全面检查。
杨向东从车尾走到车头,用锤子敲打机车的每个螺丝,这叫“听音辨螺丝松紧度”。在检查到一个轮轴时,他突然停下来,说道:“这里的螺丝松动了,需要加固。”在外人看来,杨向东俨然已是一名机车维修专家,他却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在疑难故障检修方面比较顺手而已。而从机修“门外汉”到顺手,他花了好几年的时间。
1990年,18岁的杨向东从湛江市技工学校钳工班毕业后,被分配到湛江港第三作业区门吊队,2000年调到铁路分公司机修段,当上了一名机车维修工。他说,当时机修段的机修工不到10人,机车仅6台,设备简陋、技术力量相当薄弱。所有机修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没有人接受过专业培训,所有的机车维修全靠自学。
为了尽快上手,杨向东一头扎进了机车,了解其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白天对更换下来的机车配件进行一一拆解,了解每个零部件的内部构造;晚上查阅各种有关书籍,了解机车电器控制原理、柴油机工作原理及技术要求。他经常利用随车外委维修的机会,虚心向师傅请教,抓住每次机车厂家技术人员前来指导的机会认真学习。
从2010年开始,杨向东带领团队探索机车自主大轮修工作。9年来,每年进行机车自主大轮修2-3台次,每年节约外送修理费约100万元,并且有效地缩短了维修工期,保障了港口生产用机。
率先垂范
19年写了30余本工作日记
直到现在,每每遇到机车疑难故障时,杨向东都会在单位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查阅资料或者上机维修。“他总是不休息,要我赶才肯下班。”湛江港铁路分公司机修段段长陈向辉说。“几天前,一台机车的新型发电机故障,我们从来没有维修过这种机型,最终是杨向东潜心研究,"诊断"出整流硅堆的问题,带领团队用2天将它修好。”
记者注意到,杨向东的口袋里装着一本笔记本,详细记录了自己机车维修的学习心得。从入行至今,他已经记录了30多本工作日记。
杨向东回忆道,刚到机修班时,一位老师傅为了更换机车上的一个小密封圈,将整个水泵拆卸下来,一卸一装就耗时3天。能不能不拆水泵直接更换呢?老师傅摇头说,专家都没有办法。杨向东却埋头琢磨起来,最终他做了一个钩子,一下子就将密封圈卸了下来。那又如何将密封圈重装上去呢?杨向东刻苦专研,“发明”了一个输送套,半天就将密封圈装了回去,节省了拆除水泵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我们不能成为经验的奴隶,要高效就必须创新,止步不前就会落后。”杨向东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杨向东提出机车“零故障”的要求。所谓“零故障”,并不是说机车完全没有故障,而是保证故障能在机车交班一小时内及时处理,做到“人停机不停”,保障货运不停。为了确保机车“零故障”,保证生产用车,十多年来,杨向东坚持利用早上车站乘务员交接班、机车整备时间,每天早上8点前带领机修人员准时到现场,对每台运用机车使用情况进行查询,征求机车司机意见,通过跟车随时掌握机车车况,主动对机车可能出现的故障作出预判,实施“事前修”措施。
“医生给病人看病可以问诊,机车却不会说话,我们给机车诊疗全靠自己细心观察,当然也少不了强大的技术理论支撑,和耐得住性子地专研疑难故障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学习。现在条件好了,创新的要求也更高了。”杨向东说,经过多年的积累,他们拥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可轻易诊断出机车的毛病,把故障杜绝在萌芽状态。
近年来,机修段的机车保持利用率达53.8%、完好率达92%,而故障率小于0.6%,杨向东和机修人员为机车安全运行和生产疏运畅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传帮带提
“向东工作室”引领技术革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14年,为了发挥先进示范引领作用,分公司筹备成立了以杨向东名字命名的湛江港首个劳模工作室——“向东工作室”。工作室吸引了分公司有见解、创新能力强的技术人才,通过强强联手、优势互补,集中技术力量,形成创新合力,并采取工作室成员灵活进出的方式,鼓励一些有想法有办法的人员积极参与其中,让方案提出和实施者担当项目第一责任人,让其充分享受奉献与创新带来的乐趣与收获。
5年来,“向东工作室”积极开展创新创效活动,在技术攻关、疑难故障诊断排除、改善性维修、工具改良、技能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共完成技术攻关项目71项,产生经济效益达2128.2万元,多项技术创新获得省市奖励,其中《基于无线网络的铁路调车作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项目获得湛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不断轨应变式动态轨道衡免维护工具软件系统》课题获得全国交通运输企业科技创新二等奖,QC攻关课题《降低机车燃油消耗率》、《降低机车辅助部分故障率》、《降低机车机油消耗率》等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级、交通部、省级优秀成果奖,《创意流动工具柜》项目获得全国TnPM大会金点子奖。
杨向东非常注重培养青年技术人才,他通过“班前一道题”、单点课、现场故障处理分析、技术攻关等方式开展技术交流学习,不断提升青年员工技术,给他们压担子、引路子、搭台子。机修班18人的“大熔炉”里,产生了3名高级技师、1名双技师、1名技师、12名高级工,有12人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由于成绩突出,“向东工作室”先后被湛江市、广东省总工会命名为“湛江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广东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广东省委宣传部评为“基层理论宣讲示范点”。
“这些成绩是属于大家的。我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好时代,工作在一个好单位,只要肯干、肯学、肯钻研,就有机会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我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杨向东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黎阳明通讯员梁利灵报道:前日上午,湛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狮子岭烈士陵园组织开展祭奠先烈和维护烈士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