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顺村着力增强“四力” 新农村建设态势喜人 海岛渔村华丽转身 乡村振兴提速发力

湛江日报 2019-03-27 11:43

调顺村举办精彩的文化节。文/本报记者邓耀瑞通讯员李若兰

图/本报记者林石湛

风云激荡四十载,硕果飘香惠千家。

调顺村位于湛江市赤坎区东北侧,毗连广湛路口和金沙湾观海长廊,三面环海,是典型海岛渔村。借改革开放的东风,调顺村坚持产业强村、文化兴村、生态建村、民主治村,实现了跨越发展。

特别是作为革命老区村庄,近年来,调顺村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增强凝聚力、增长力、法治力和战斗力,走出一条“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革命老区发展新路,乡村振兴提速发力、新农村建设态势喜人。

增强凝聚力

坚持“传承+创新”

抓实以文育人

昔日渔岛村,今日大变样。阳春三月,走进调顺村,村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村民安居乐业。2018年,该村集体经济达500多万元,人均收入22600元。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民主与法治示范村”、“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广东省卫生村”、“湛江市生态文明村”、“湛江市特色文化村”、“湛江市和谐平安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调顺村坚持在继承传统中拓展内涵、在拓展内涵中创新,始终在传承上追根、在追根上增益,着力提高爱村建村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一是用活动传承。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充分利用调顺村一年一度的“年例”,举办农民文化节和草龙文化节,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时代气息,讲述好调顺故事、传播好调顺声音,扩大民俗文化的影响力。

二是用专家引路。坚持“薪火永驻、代代守护”,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大力支持黄车炳等调顺民间艺术家,深入挖掘失传50多年的民间艺术“调顺网龙”等,通过自编教材、免费培训,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民俗文化走进学校、走进家庭、走进社区,确保民俗文化不断层、不差代。

三是用园馆孕育。2009年起由村委会牵头筹建“民俗文化园”,着力打造一座融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中原、闽台、岭南等地方风格于一体的全仿古文化展示园。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调顺“石狗”、“妈祖”、“网龙”等特色民俗文化,通过场景重现、活动演绎、实物展示,潜移默化地提高村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增强增长力坚持“引进+整合”抓实经济发展

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调顺村探索实施“引进+整合”两双轮驱动,注重整合资源抓增长,招商引资抓升级,人才培养抓支撑,生态保护抓后劲,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一方面是整合资源。建立完善调顺村经济联合社,进一步盘活村集体的土地、仓库、厂房等资产资源,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引导扶持村民发展加工、仓储、运输、商贸、餐饮服务业,开发一批农业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产业转型提档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多元化。近年来,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长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8%以上,2016年集体经济收入5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20500元。

另一方面是招商引资。围绕突破重大产业项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新型创业主体,促进传统企业高位嫁接与结构转型,为税源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同时,强化人才支撑。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引进、留用。村委在村民子弟读书方面配套奖励政策,每年对高中表现突出的村民子弟,按照不同等级给予奖励。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友好联系,借鉴学习其经济发展经验。鼓励在外的本土企业家带信息回乡、带项目回乡、带技术回乡、带资金回乡、带发展理念回乡投身家乡建设。

此外,注重增强发展后劲。调顺村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切入点,投入800多万元,全面加强生活基础设施改造,设立垃圾处理中转站,进行村巷村道水泥硬底化、铺设排污渠、改造了村内臭水塘、公厕,建设一批生态公园、安装路灯,实现村道硬底化、排污渠道化、水域清澈化、公厕无蝇化。

如今,伴随着城市扩容提质步伐的加快,调顺岛片区开发建设吸引了外界目光。目前,湛江市以恒大外滩花园、滨海御景、渔业公司“三旧”改造项目为切入点,促进文化旅游等高端业态沿海岸布局,为调顺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及机遇。

增强法治力坚持“引导+约束”抓实民主法治

调顺村一岛一村,濒临麻斜海,前绕金沙湾,是赤坎区的“城中村”。过去治安环境较差。为此,村“两委”开展了普法教育,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活动,并成立村治安联防队、禁毒辅导站,使成功戒毒村民融入社会重新做人。同时,调顺村还专门设立了治保和人民调解小组,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专门聘请了法律顾问,解答村民在法律上疑难问题,维护群众自身利益。近年来,调顺村社会和谐稳定,村民群众安居乐业,没有发生越级上访和重大治安刑事案件。

这是调顺村近年来加强乡村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一大缩影。

一是完善制度。坚持制度约束力,按照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的国家“九条标准”、省“六个有”、市“八个一”的标准要求,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管物,确保民主法治固化于制。

二是宣传教育。坚持教育引导力,注重制定普法计划,配强普法队伍,开通普法广播,举办文艺晚会和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设立法律导游牌、环境保护法制示意牌、旅游观光“生态文明”普法牌、普法家园石牌等,积极营造浓厚的“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法治文化氛围,确保民主法治内化于心。

三是配套设施。坚持设施支撑力,着重完善配齐普法课室,建成用好普法宣传“百米长廊”,定期开放普法书屋,重金聘请专职法律顾问,全天开通法律服务热线,确保普法工作载体多、形式活、效果好。

四是军民共创。坚持共创合聚力,健全双拥工作网络,完善双拥工作机制,成立军警民治安联合巡逻队,定期巡查、合力纠治,努力营造军民齐上阵、全社会齐抓共创的生动局面,确保民主法治外化于行。

增强战斗力

坚持“激活+严管”

抓实组织建设

调顺村是革命老区,是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革命先辈曾经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与国民党反动派势力作坚决斗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

进入新时代,调顺村经济社会提速发展,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此过程中,调顺村党组织坚持强化“核心”、凝聚“民心”、推动“中心”,进一步理清思路、创新方法、找准抓手、定实举措,积极在把好“三关”上下功夫,进一步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一是把好入口关,积极吸收优质的新鲜血液。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正确处理质量与数量、规模与结构、“入口”与“出口”、积极与慎重、继承与创新,稳定性、连续性与开放性的关系,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着力抓好党员队伍“源头活水”。注重在优秀青年农民、优秀致富能手和农村其他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把那些善于致富、乐于奉献、公道正派的同志优先发展成党员、培养成干部,把勇于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培养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生力军,激活“党的细胞”生机活力。

二是把好教育关,积极塑造过硬的党员队伍。通过学习抓勤、活力抓新,教育党员牢记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服务群众,强化党员党的意识和宗旨观念,以实际行动彰显先锋模范本色。通过短信、微信、远程教育平台等新媒体新平台及时推送学习内容,引导党员交流学习,让党员干部随时接受党性教育、远程参与党组织生活,努力提高自我学习、自我革新的能力。

三是把好管理关,积极构建过硬的战斗堡垒。完善目标责任、公开承诺、绩效考核、表彰激励和过错追究措施,育好管好党组织第一责任人。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卡分类管理,经常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与外出党员沟通联系,加强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按期对基层党组织进行换届,选好配强班子。开展“支部示范引领、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强化党建促发展。

新闻推荐

修剪路树 保护环境

3月19日,在赤坎区康顺路,市园林处的工作人员站在升降机上,修整过于茂盛的路树枝叶,确保道路安全畅通。据介绍,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