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丛林中的“专家楼”徐闻垦殖岁月的“见证者”

湛江日报 2019-03-07 08:44

五一农垦场的“专家楼”是典型的苏式风格建筑。“专家楼”是二层楼高的砖木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掩藏在丛林中的“专家楼”仍保持着当初的模样。■文/图通讯员何强张再漾

本报记者梁染渠

淡黄色的苏式建筑

60余年如今旧貌犹存

徐闻县下桥镇的国营农垦五一农场13队附近,有两栋淡黄色的小楼,每幢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这就是当年专门为苏联专家建的“专家楼”——淡黄色调的红砖清水外墙,木三角形屋架,红色波纹瓦屋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据了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五一农场13队附近、靠近下桥墟的地方,是一个大型拖拉机站,当年好多苏联专家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

1950年,中苏合作发展天然橡胶事业,协议在中国建立华南橡胶基地。根据协议,中方提供土地和人力,苏方提供资金和技术装备,还派来了一批专家。由于苏联专家当时在当地的工作时间较长,国家就按需在附近建起了这些专家楼。据了解,以前徐闻县境内曾有4个大型的拖拉机站,这种专家楼在南华农场和五一农场曾有十座之多。而随着农垦改革和地方发展壮大,这些当年苏联设计和援建的建筑,目前只剩下五一农13队这两处,除了专家楼,还保留了一处办公楼。

五一农场13队这两幢专家楼,淡黄色的苏式房子至今保持着当初的模样。这是二层楼高的砖木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是典型的苏式风格建筑,左右对称,屋顶设有通风口。

据介绍,这两幢当时参照苏联模式设计因此墙体设计的厚度比我国南方地区一般外墙要厚一倍,达40多厘米。这些楼房并不是单独的建筑,还配套有饭堂、游泳池等。后来苏联专家撤走后,“专家楼”先是变成了农场招待所,而后又改建为五一农场第二中学,几经周折后变成了现在租赁给附近村民用来种植磨菇的小杂房。

隐藏在徐闻丛林中

见证橡胶基地的开垦岁月

1921年,徐闻籍马来西亚华侨林育仁从南洋引回种子试植橡胶成功(这片胶园现在还存在于徐闻县城北乡西埚村村北),缔造了北纬20度以北种植天然橡胶的神话,并建立了徐闻西埚胶园。1929年,祖籍为徐闻县城人氏的邓集祥又从南洋引回橡胶树种子种植,在徐闻县城南建立了城南胶园;此后,又有华侨从南洋带来三叶橡胶树的种子,在徐闻县青桥乡后塘坑仔村建立了庙前、庙后三满堂和龙塘乡深井等三个胶园。

因为当时种植橡胶的条件比较成熟,雷州半岛被中央确定为橡胶种植基地。1951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南垦殖局宣告成立,一支开垦大军随之浩浩荡荡开进雷州半岛,打响了创建我国第一个橡胶生产基地的战役。由于当时徐闻全境超过1000平方公里都是密密的原始森林,垦荒机械主要都是当时苏制的大中型拖拉机,随后一大批苏联机械和专家便来到也来到徐闻,现场指导操作和维保这批大型的苏制机械。

1952年至1964年是大规模垦荒阶段,这个时期的垦荒根据既定的规划和种植橡胶的需要进行。先在徐闻山区设定垦荒点104个,然后制订开垦规划和技术规程,开垦规划有林段规划和道路规划。1952年以100亩~300亩为一个大方格作为徐闻原始山林的开垦标准。1955年把原100亩~300亩的大方格改为每林段南北-东西面积为25亩一小方格。在道路规划方面,由每个场的场部至生产队,由生产队到工地均开辟道路,人行道和林道。开垦的技术规程(工序),分为定界线—斩荒—清荒—烧荒—犁地—耙地等等。

开垦荒大军历尽艰辛,披荆斩棘,从1952年至1954年两年间,就开垦出土地31.5万亩用于种植天然橡胶。从1955年开始,26个小农场开始合并,徐闻全县境形成红星、友好、东方红、海鸥、南华、五一、勇士七个大型的国营农垦场及国属徐闻橡胶研究所。到1956年,徐闻全县的原始森林覆盖率下降到只有39.1%。1956年至1965年又陆续开垦利用土地面积达70多万亩……

因年代久远,如今这些苏联专家楼的门窗大部分已经破坏残损甚至大部分被拆除,但这些残存而饱含沧桑的“见证者”,却见证了建设者们当年对徐闻的热带雨林进行大面积开垦的宏伟场面。

岁月沧桑,时代变迁,这些存留的“专家楼”就这样安静的藏身于徐闻的丛林里,静静诉说着那一段热火朝天的岁月。

新闻推荐

徐闻龙塘镇渔民 放生一只150多斤海龟

本报讯记者黎阳明通讯员何强蔡怀庆报道:2月24日上午,记者接到徐闻县龙塘镇下塘村渔民蔡科业报料:2月24日凌晨五点多,龙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