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奋斗铺就发展之路

茂名日报 2019-03-06 06:41

忆当年 话发展

讲述者邓刚

他是南方油城的“开荒牛”,是茂名六十年砥砺前行的亲历者与见证者。邓刚,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前辈。他1929年出生,1947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初期任廉江四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廉江县团工委书记、遂溪二区委书记。1954年11月,邓刚调任茂名油页岩勘探工区党委常委、宣教科长。1983年任茂名市副市长,1988年任市人大副主任,1994年离休。离休后,邓刚致力于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千方百计为老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现在仍担任市老战士联谊会会长。近日,记者在市老战士联谊会采访了邓刚。抚今追昔,邓老深感茂名油城来之不易,并深信只要全市人民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宜居宜业滨海绿城必将变成现实。

茂名,因油而生。上世纪五十年代,为让新中国甩掉“贫油国”的帽子,众多建设者从祖国各地来到油母页岩丰富的茂名,投身建设热潮,克服了前进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骄人业绩,书写了从“用石头榨油”到成为现代化大型石化工业基地的奇迹。

开发茂名油页岩

解放初期,我国石油产量很少,天然油只有玉门矿等几个小矿,人造石油只有抚顺页岩油厂,全国产油量只有100多万吨。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血液”的石油不仅产量少而且探明的储量也很少,严重制约了全国工业的发展。因此,中央决定采取发展天然石油和人造石油并举的方针,根据建国前的有关调查资料,中央燃料工业部门认为,茂名盆地有可能储藏丰富的油母页岩。1954年10月,青年技术干部方初、陈祖海率两个地质小队来茂名进行地质调查。

1954年11月,粤西区党委从地方抽调来的一批骨干陆续到达茂名县金塘乡黄泥塘村,担任党、政、工、团和部分科室的主要领导,石油管理总局和煤炭管理总局从西北和江西调来500米钻机5台、300米钻机3台和配套的人员和设备;从抚顺调来化验室的人员和设备,总共有700人。以后又在地方招收初、高中生600人,总人数1000多人。

各方面队伍到达后,中南煤田地质勘探局局长李凤伍宣布成立“中南煤田地质勘探局茂名油页岩勘探工区”,陈开濂任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陈夺民任工区主任。工区设在黄泥塘村,借用一座古庙和祠堂作化验室和机修车间,建了100多平方米的砖瓦平房作工区领导办公、会议室之用。其他的建筑物都是竹木结构的临时房子,其中有一个能容纳1000多人食饭和开会的大草棚。

我当时任茂名油页岩勘探工区党委常委、宣教科长。我与爱人彭发英住在草棚的一间小房子里。1956年5月,我们第一个小孩出生了。我们根本无暇照顾孩子,于是在黄泥塘村租了一间农民的房子,请保姆帮忙照顾孩子。

由于勘探工作提前完成和筹建工作的加快,1958年,茂名人造油厂已开始大规模建设,1960年已基本建成。在国民经济大调整时虽有“上马”与“下马”之争,但“下马”损失很大。因此,国家决定继续建设。从某种意义来说,茂名油页岩勘探工作的提前完成决定了茂名市的设立和发展。

扩宽改造市区道路

“一条马路两栋楼,一个公园两只猴。”这是建市之初茂名市区中心河西的真实写照。市管县前茂名是典型的工矿城市,从建市之初的1959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整整20年,茂名市区的建成面积仅有1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7.5万人。当时在河西住的时候,曾有一外地人问我,茂名的市中心在哪里啊?我回答说就在这里啊!外地人说,茂名市区那么小啊!

1983年,茂名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之年,我担任茂名市常务副市长,开始着手抓城市规划建设,扩大城区,实施城市中心向河东转移。那时,茂油公司的机关、厂矿和地方工业(主要是文冲口工业区)多数在河西,每天早上职工骑着自行车经油城四路、永久桥到河西上班,一望无际的黑压压的自行车队伍和汽车混在一起拥挤着上路,经常发生一些碰撞事故,不少人因而迟到误点。为了掌握情况,我和城建、交警部门的同志连续7天,于早上7时到永久桥头观察交通动态。调研以后即召开有关部门会议研究,集思广益制定解决办法。我与市政府领导班子和建委、城建局的同志从改善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多次研究,有一位市领导提出在永久桥边建一座浮水桥,城建局谭工程师认为坡度太大,不可行,他提出永久桥两侧已经有了人行道(慢车道)的水下基础,续建加宽后,永久桥宽度为40米,可以大大改善永久桥的拥挤状况。接着,立即调整城建计划,优先安排这个项目。1987年扩建永久桥桥面工程建成,有效地解决了上班拥挤问题。

市区中心东移后,在河东建设了几条宽畅的主干道,但此时油城五路以东人口较少,车辆也不多,而在河西从厂前至露天矿,从文冲口至公馆,车流、人流都非常大,而这些道路既破烂又狭小,群众感到反差很大。1986年初,市人大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油公司的代表提出:河东有路无人行,河西有人无路行。这两句话引起了我的关注,我感到建设新区时,忽视了老区改造。我访问了人民代表和茂油公司领导,他们建议从厂前至露天矿段按河东油城五、六路标准建设,文冲口至公馆段加以扩宽改造。我立即和建委、城建局研究,安排对厂前至露天矿路段的改造任务,又亲自找樟古、大塘村委会研究落实有关土地问题。经过城建部门的努力,厂前至露天矿路段全长1.7公里于1987年建成。道路改建好后,我曾回访提建议的人大代表,他们都深表满意。

“火焰山”变森林公园

茂名油页岩的开采炼制排放大量废渣与剥离土,年排放量在1000万吨以上,主要排放在南北两个排土场,到1985年累计达1.72亿吨,占地140多公顷的南排土场堆满了,又增加了占地670公顷的北排土场,形成了两座没有植被的人造山脉。夏天它的表面温度达46℃,含有害化学元素的水渗透入地下水和河流,造成环境污染。

从1985年开始,茂名市在南排土场进行绿化。但又遇到一个矛盾,公馆镇乡镇企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从排土场的油页岩干馏渣中提取水泥填充料卖给水泥厂,成为乡镇企业一个支柱产业,因此,他们继续在排土场烧岩渣,严重破坏绿化。市政府从大局出发,支持茂油公司绿化排土场。我亲自找公馆镇领导和企业负责人,说服他们停止烧岩渣,并以市政府布告方式规范绿化管理。此后,树木生长很快,昔日“火焰山”变成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的森林公园。

矿山文化历久弥新

在国家石油紧缺的年代,油城建设者以“为国为民甘愿无私奉献”的情怀,不畏艰难,展开开采页岩矿和提升页岩油产量的多种试验和探索,从1961年正式投产至1992年中止转为国家能源储备,累计生产页岩油近300万吨,矿山采掘量近2亿吨,开采油页岩1亿多吨,为缓解国家石油困难作出特殊贡献。尽管页岩矿山开采已经中止,但茂名石油工业的根脉仍在延续,历久弥新的矿山文化和创业传统正成为茂名发展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建设者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如今的茂名,处处发生着喜人的变化,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市容市貌越来越整洁,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本报记者 陈丹丹 董玉奎采访整理

新闻推荐

廉江为企业送“政策红利”

本报讯(记者赖寒霜通讯员张思燕洪春连)日前,廉江市召开2019年促企业上规模培训暨2019年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

 
相关新闻